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新怡 通讯员 李恬怡
11月11日清晨,离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开馆还有3分钟,检票处早已排上了长队。
“你们等等啊,马上就开馆了。”工作人员提醒道。
“不要紧的,等了这么多天,不差这一天。”人群中,叶先生回应道。
作为“一年一会”的约定,自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开馆以来,从2023年到2025年,每一年,《富春山居图》的前段真迹《剩山图》,都会在建馆日前后进行展出。
为了赶上“第一眼”,叶先生提前3天从江苏来到了浙江,今天上午8点不到,便已经到门口排队。从外地赶来的观众不在少数:从北京坐高铁过来,从日本打“飞的”跑来……大家扛着相机,拿着行李,只等到9点开馆,直冲4楼富春山居厅。
排队进展厅看真迹的人群 陈新怡/摄
“突然之间,涌出来了好多人。”展厅里的志愿者一边感慨,一边忙着维持秩序。
玻璃展柜前,观众环绕,有人踮脚张望,有人俯身细看,还有人拿着手机对比之前的照片“找不同”。来自重庆的大学生小聂甚至来不及去服务台放行李箱,便加入了排队的人群中。她刚从日本看完“正仓院特展宋元佛画展”回来,在社交媒体上刷到《富春山居图》真迹展出的消息,便直接飞来了杭州。“一年一展的机会太难得了。”小聂笑着说,“虽然我不是艺术专业的,但每次看到真迹,我都特别激动。这个展厅的信息量也很大,不仅介绍了《富春山居图》,还描述了黄公望的生平。复制品我觉得也很漂亮,弥补了没能去台湾看另一半《无用师卷》的遗憾。”
和许多第一次来的外地观众不同,这已经是陈女士第二次观《剩山图》了。作为杭州本地的忠实观众,她没事便会来浙江省博物馆逛逛:“去年我也来过,每次看都有新体会。如果有时间,我还是蛮推荐大家去富阳的黄公望纪念馆看看。”
络绎不绝排队的观众 陈新怡/摄
观画的人 陈新怡/摄
作为元代画家黄公望晚年之作,《富春山居图》历经数年经营才告完成。该画纵33厘米,横636.9厘米,描写了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展卷观览,人随景移,步步可观,也被称为“画中之《兰亭》”。
“黄公望是‘元四家’之首,他的画风承袭董源,擅长用长短披麻皴的技法,风格平淡天真,富有趣味。”浙江省博物馆艺术研究部馆员谢佳玲给观众介绍道,“《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晚年为道友郑无用所作,描绘的是富春江初秋的景色。”
黄公望79岁时与郑无用隐居富春江畔,“两个人每日都在烟云里,感受富春江的宽阔、平和以及勃勃生机,空闲的时候,黄公望会在富春江边,摊开画卷,心之所至,便画两笔”,谢佳玲边走边说,这幅画断断续续画了三四年,直至1350年才完成。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富春山居图》命运的坎坷也为大众所知。
明代末年,它被吴洪裕收藏。吴氏痴迷至极,临终前命人将其投入火中殉葬。“幸好他的侄子眼疾手快,用另一幅画换出了《富春山居图》。”谢佳玲说,“但画卷已被烧成两段,前段仅存一山一水一丘一壑,故名《剩山图》。”
《剩山图》历经吴其贞、吴湖帆等藏家之手,于1956年入藏浙博。而后段《无用师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两卷隔海相望,2011年在台北故宫“山水合璧”特展中短暂重逢。平常,大家看到《剩山图》真迹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据谢佳玲统计,这次是《剩山图》第九次公开展出:“平时都在恒温恒湿的库房中,在相对稳定的环境里。”
“很多人以为来看真迹,画就是全部,其实我们这个展厅是一个‘探索式空间’。”谢佳玲对周围的数字展板娓娓道来,“真迹两三分钟就看完了,但如果把每个互动项目都点开,可能要两个小时。”
展厅中的互动区,展示了《富春山居图》的流传经历、火烧痕迹、黄公望的生平与朋友圈。在展厅后方的沉浸式影厅,观众可以“卧游”于富春山水的光影之中,感受画中“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的意境。这是一个让人放空的地方,在这里坐坐,能感受到黄公望笔下的平和与释然。
有人反复排队,有人默默流泪,有人在拍照后发朋友圈,写下“梦一个真迹合璧”。“看古画是一种穿越时空的链接。”小聂感慨道。
12月7日展期结束后,《剩山图》将再次回归库房。
很多人不一定一次性“吃透”这幅画,就像黄公望不是一次性画完它一样,云游一段时间,再回来看看。山水永远在那里,等你。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