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的长城行要来到北京密云的墙子路长城。为什么要来这里呢?因为它不仅有明代“V”字形长城遗迹,更是明代蓟镇 “四路之首”的军事要冲,《四镇 三关志》里的“极冲之地”的记载,让它成为了 解读 明代长城防御体系的“活标本”。
现在我们看到的长城,是密云文物局2023年完成 抢险 修缮后的样子,据了解,这次的修缮:泉水河村 东北的“V”字主墙 保留了明代“虎皮石”的干垒工艺,没有新增一块现代砖石;3座敌楼的箭窗 加装了隐形防护网,网眼直径0.5厘米,既能防止落石 又不影响景观;城砖上的刻字区域 专门铺设了防滑垫,避免游客踩踏造成磨损。
目前,这段长城已纳入北京市“长城文化保护示范区”重点监测范围,文物保护员也会在这里徒步巡查,用红外相机 记录墙体的细微变化。
回溯600多年前,墙子路长城的军事价值从选址到构造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像密云区档案馆《蓟镇舆图》里记录说,这里是“辽蓟往来之要冲”,东北方向直通 蒙古草原,西南可抵 北京密云城,地势平缓没有天然屏障,所以这里被定义为“极冲”——即敌军最易突破的关口。
为了弥补地形劣势,明代工匠就设计出“V”字形的防御格局:主墙在泉水河村 东北的山梁上呈90°转弯,向东、西两侧各延伸3道短墙,短墙的顶端设有瞭望台,形成了立体交叉火力网。
更具历史价值的,是墙子路长城的“城砖”。2013年工作人员在敌楼的基座,发现了23块刻有文字的城砖,其中“万历十年 沈阳营 秋防中部造”和“河间营 右部造”等字样清晰可辨。这些城砖的出现也证明了当时辽东、河北等地的工匠跨区协作,也体现了明代‘举国修长城’的工程体系。
接下来我们解锁一下它附近的“必打卡点”,我们也尝尝边塞味道。
第一个要推荐的,是距 墙子路长城3公里的遥桥峪古堡。根据密云区文物局官网介绍,这座古堡(bao)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墙子路长城的“军粮储备库”和“戍卒营房”,现存的南门“永熙门”石匾上,仍能看到“万历三十五年建”的刻字,2018年这里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堡墙边的空地上,村民们晾晒着秋季作物和灰色的石墙形成鲜明对比;堡里的“遥桥峪 长城文化 陈列馆”,是由明代守备署 改造的,馆里现在展出的200多件文物都是当地出土的,包括明代的铁制火铳、铜箭镞(cu)、腰牌等等,其中一块“墙子路汛”的腰牌,是清代守边士兵的身份,背面刻有“出入查验”四个字。
值得一提的是,古堡内还藏着一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遥桥峪 银器 制作技艺”。根据密云区非遗保护中心2023年发布的资料,这项技艺源自 明代军饷 银锭(ding)铸造工艺,如今他的传承人将其改良,制作出带有长城 砖纹、烽火台 图案的银饰。
从古堡出发,开车行驶10分钟,就到了我们的第二个推荐点——雾灵湖(遥桥峪水库)。
这座水库建于1984年,总库容1940万立方米,是密云水库的重要补水水源,2024年水质监测报告显示,其水质常年保持Ⅱ类,可直接作为饮用水源。
秋天,这里的湖面倒映着岸边的红叶,和远处的长城烽火台。库区西侧的“长城观景台”是官方推荐的最佳拍摄点,在这里能拍到“长城-古堡-湖水”同框的画面。
去过的网友们说,逛累了,推荐去村里的民宿歇脚吃饭。比如柴锅鱼加上大饼子,还有长城板栗焖鸡,颗颗饱满香甜的栗子加上鸡肉的香味,疲惫了一天的身体,最惦记的莫过于这一口。
声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