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一座拥有400年历史的渔村正悄然书写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篇章。
11日,“2025海外华文媒体海南行”采访团走进海口荣山寮村,从斑驳石屋到滨海休闲区,从渔港记忆到文旅新景,体验自贸港浪潮下渔村生命的鲜活延续。



“从茅寮到石屋,400年的历史。”在题为《最后的渔村》的报道素材中,荣山寮村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镜头下,村民静坐于斑驳石屋前,蓝漆剥落的墙面与盘根错节的藤蔓相映,仿佛时光在此凝固。渔村世代以海为生,茅草寮棚演变为珊瑚石屋,一砖一瓦皆刻录着渔民与风浪搏击的生存智慧。不由得令人感叹,“这里保留的不仅是建筑,更是海岛文化的‘活态基因库’。”



穿过挂有“寮里的花园”标识的巷弄,采访团步入渔村深处。绿植攀附的砖墙、错落的蓝椅橙垫、闲坐聊天的村民,构成一幅静谧的乡村画卷。而几步之遥的荣山寮游客中心则彰显现代气息——玻璃幕墙与木质格栅的现代设计,与身后自贸港天际线遥相呼应。一位海外来访记者说,“游客中心像一扇窗口,既为传统渔村引流,也为外界打开理解海南多元文化的通道。”



黄昏时分,采访团漫步至荣山寮海滩。夕阳洒在绵长沙岸,红色躺椅沿浪线排列,游客漫步、休憩的身影与远方的城市轮廓共绘和谐图景。昔日渔港如今成为融合观光、休闲的滨海空间,既保留原始渔村肌理,又注入自贸港的开放活力。荣山寮的蜕变,是海南在发展中守护乡土记忆的缩影——不让传统湮没于推土机下,而是让其在新语境中重生。

荣山寮村之变,变在肌理,不变在魂脉。当海外华文媒体人举起镜头,捕捉的不仅是石屋与高楼的对望,更是海南自贸港建设中对人文根脉的珍视。如何让百年渔村在时代浪潮中既留住“渔歌”,又唱响“新声”?荣山寮村正以它的实践,递交一份充满温度的答案。
来源:新西兰格局传媒
编辑|李镜烨
审核|卢海浪 李可萱
核发|聂风琴 吴利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