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顺出发,乘车一小时左右,天龙屯堡便在群山之间,露出了它的轮廓。
远远望去,一座古朴的寨门矗立路口。
门楣上的对联格外醒目:“滇喉屯甲源出洪武十四年,黔中寓兵流长华夏千秋史”。
导游指着对联细说由来,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军平定云南梁王之乱后,十万大军镇守云南。
另有二十万官兵屯扎于此,天龙屯堡便是安顺众多屯堡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处。
这座位于平坝区的古镇,原名“饭笼铺”。
明初“调北征南”时,张、陈、沈、郑四姓官员率军入黔,在此开垦出一片形如“饭笼”的土地。
这里便成了运送粮饷、传递军事情报的重要中转站。
后来,当地人取拱卫村寨的天台山、龙眼山各一字,改名为“天龙”。
2014年,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镇,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成为名副其实的“屯堡文化之乡”。
走进寨中,最先吸引目光的是屯堡妇女的服饰。
导游笑着介绍,这叫“凤阳汉装”,源自明代马皇后的故乡。
还形象地总结为“头上一个罩罩、耳上两个吊吊、腰上一个扫扫、脚上两个翘翘”。
已婚妇女用马尾编织的“凤头髻”罩住绾起的头发,耳戴银饰,腰间系着黑色丝绸“丝头系腰”,脚上是鞋尖翘起如凤头的绣花鞋。
不同于其他少数民族,只在节假日或表演时穿民族服装,而在安顺的城乡、集市,甚至公交车上,都能常常见到身着这套明代服饰的当地人,时光仿佛在这里放慢了脚步。
整座屯堡是个名副其实的“石头世界”,正如当地俗语所说:“石头的路面石头的墙,石头的屋顶石头的房,石头的水碾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
这些用石头垒砌的房屋,高门厚墙,易守难攻,被誉为“冷兵器时代的最后堡垒”。
我们参观了寨中历史最久的连体石头屋,房门筑得很高,需要踩着木梯才能进入。
一旦有紧急情况,抽回木梯,外人便难以闯入,处处可见军事防御的智慧。
让人意外的是,在这座群山环抱的古镇里,竟藏着江南巨富沈万三的故居。
导游讲述的故事,串联起一段皇权与富贾的博弈史。
当年朱元璋攻破苏州,因沈万三曾支持张士诚,便对其施以重税。
沈万三为求自保,出资修建南京城墙。却因功高盖主,得罪朱元璋。幸得马皇后求情,才免于死罪,被发配西南边疆。
发配云南后,沈万三经沐英举荐为西南理财,凭借茶马古道重获商机,东山再起。
迟暮之年,他在“饭笼驿”与次子相会后,随张三丰前往福泉山静修。最终,以87岁高龄终老于此。
这段传奇经历,为天龙屯堡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
寨中心的“天龙学堂”,是另一处让人印象深刻的所在。
这座建于1934年的建筑群,占地4000平方米,融合了中、西方建筑风格。
校园内外小桥流水、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既是屯堡人尊师重教的见证,也是贵州省不可多得的近现代建筑代表作。
“北有万里长城,南有千里屯堡”。安顺作为屯堡文化核心区,完好保留着众多原汁原味的屯堡村落。
600多年来,当年留守贵州的江南官兵后代,不仅传承着明代的服饰、建筑,连说话口音都带着南京腔调,他们也曾远赴南京寻根问祖。
漫步在天龙屯堡的石头路上,听着耳边带着江南韵味的方言,看着身着明代服饰的当地人往来穿梭,仿佛穿越回了六百年前的明朝军营,真切感受到“明代历史活化石”的独特魅力。
(图/文:镜中逍遥手机摄)
(本文内容为原创,未经作者授权,严禁盗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