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昨天)
花承阁现在是一个遗址,当年因为经费问题,一直没有修复,但是,花承阁还有一个当时没有毁掉的宝贝,那就是五彩琉璃塔,这是清漪园时期的建筑,也是北京城内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琉璃塔,塔是四面八层五彩琉璃塔,一三五层较高,四周有回栏,塔身有佛像,二四六七层只有塔檐。
这座塔在乾隆朝非常受重视,乾隆皇帝还亲自为塔写了碑文,碑文以汉满蒙藏四体文字书写,现在这块碑还用玻璃罩罩着。塔建造在高高的台基上,台基下方还有一座微型的金刚墙。
花承阁主体建筑已经没有了,正房前面还有一块太湖石,现在也是用玻璃罩子罩着。那块石头早先年风化的比较严重,也不知道玻璃罩子是否能防止进一步风化。
从花承阁下山路到后湖环线,一直往东,经过詹宁门再往前就到了很多游客都会忽略的景点谐趣园。
这是乾隆皇帝仿无锡惠山园而建的一座小园林,园林根据江南园林的风格设计,即便是水边的柳树也是江南移植过来的,园子中间是个小湖,湖边建有亭台楼阁,环湖一圈有回廊相连,这样的设计既有遮风挡雨的功能,同时还可以制造曲径通幽的氛围。
园子虽然不大,但是功能齐全。设计者引后湖的水,在园子里制造飞泉流瀑、空山鸟鸣的意境,湖中种有莲子,夏季荷香,秋天莲蓬,冬天残荷,四季都有美景。园中最精巧的设计就是那座知鱼桥,这是乾隆皇帝的神来之笔,这个设计在乾隆的眼里堪称“巧夺天工”,说心里话,这么一座石桥确实瞬间拓展了园子里的空间,也激发了游者对园林设计的想象力。
谐趣园值得慢慢地观摩和品鉴,在园子西北角水流入口处,水沟边看似漫不经心堆砌的石头上,留有很多慈禧皇太后的墨宝刻石,即便在这么一个犄角旮旯处,都有这么多“宝贝”,由此可见这座园子对于当年宫里的主人有多么强大的吸引力。假如没到谐趣园,真的不能算到过颐和园。
出得谐趣园往南,过紫气东来城关,经过慈禧喜欢的戏楼德和楼东边的巷道一直往南,就可以看到仁寿殿了。
仁寿殿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的建筑,看似普普通通,但是对京城建筑有所了解的话,一看前面的十根柱子支撑了九间的格局,侧面六根柱子支撑的五个进深,懂的人瞬间会眼前一亮,因为,这是一座“九五至尊”的建筑。即皇帝在园子里办公的场所。
这座殿早先建于乾隆年间,后来在光绪年间重建。门口摆着两对铜质的龙和凤凰,凤凰在中间,龙在两边,看这个结构,估计都能想到这是慈禧当政的时候的陈设。仁寿殿是竖匾,匾额下有横的匾额,上书“大圆宝镜”,一看就知道这是慈禧的墨宝。仁寿殿里的宝座特别靠外,宝座后有一排镜子,镜子上写着各种书体的“寿”字,这也算是一副百寿图,镜子和百寿图据说都是因为园子里有灵异事件,这样的设计有利于祛除魅影,这个当然是传说了。仁寿殿前面有一只麒麟,麒麟前面有一座寿字型太湖石,带团的导游通常在这儿会演绎很多故事,很多人都在这听导游说一热闹,包括仁寿殿右前方的一口井,也是故事一堆。
仁寿殿朝东,正对着东宫门,这是当年颐和园的正门之一,进园子即到达宫殿区,说明这个门可能是走得最多的。看完仁寿殿,建议继续往南,走过玉澜堂的东侧就可以看到十七孔桥了。穿过文渊阁的城门再往前走100多米,这里是最佳的拍摄位置,往南可以十七孔桥为背景,往北可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背景,往西可以香山和玉泉山为背景。
在这里可以介绍三个知识点:一是三山五园,在这里可以遥指香山,近观玉泉山,跟人讲三山五园是最佳的位置;二是在这里可以讲中国古代一湖三景的设计,即湖里都有蓬莱、方丈、瀛洲岛,这是湖景设计的基础;三是这里可以讲述佛香阁的造型来源,以及佛像阁的传说,当然,在这里可以讲解颐和园的“福山寿海”,即从空中看,万寿山呈蝙蝠形状,昆明湖是一个寿桃的形状。假如能把这几个知识讲清楚,游客对颐和园一定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这个位置,假如是年轻人,建议继续走到十七孔桥,因为那里还有三个景点可以看,一个是镇昆明湖的铜牛,这是昆明湖,也是北京城的镇物;一个廓如亭,这是世界上最大单体亭建筑,第三个是十七孔桥及桥那边瀛洲岛上的的龙王庙等景点,这段路来回也有三公里,要是年纪大点的游客,建议直接返回,毕竟后半程还有很多路要走,还有很多景点要看。
(待续......)
花承阁五彩琉璃塔。
谐趣园秋景。
这里估计慈禧太后没少来。下面的水沟边,好多石头上都有慈禧墨宝刻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