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11月19日电(王维嘉)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藏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瑰宝。这里既有丹霞的炽烈、彩丘的梦幻、沙漠的苍茫,也有森林的幽深、湿地的清润;既有精美绝伦的石窟艺术、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也有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与雄浑壮丽的祁连风光。如何让这些沉睡的资源“活”起来,成为公众可感、可知、可学的生动教材?张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让山水成为课堂,让自然成为老师。
“一带多点”:在壮阔山水间搭起“无墙课堂”
“在湿地博物馆看黑河飞鸟,到这里看祁连雪山与雪豹踪迹,这趟自然之旅太值了!”从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博物馆生态体验基地走出的中小学生,兴奋地分享着收获。这一幕,正是张掖自然教育成效的生动注脚。
图为小学生走进山水间上“自然课”。王维嘉 摄
以祁连山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建设为突破口,张掖市林草局系统整合沿祁连山的自然资源与科普资源,构建起“一带多点”的自然教育新格局。“一带”即祁连山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带,以扁都口、马蹄乡入口社区及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博物馆为核心;“多点”则以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为支撑,让自然教育的空间布局更趋优化。
“我们通过常态化开展科普讲堂、生态研学、森林体验等活动,让群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探索自然奥秘,播撒生态保护的种子。目前已累计接纳受众36万人次。”张掖市林草局副局长葛军元介绍道。
“沉浸体验”:高标准场馆织密服务网络
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博物馆,栩栩如生的动植物标本、互动感十足的展示设备,将祁连山生态系统的全貌浓缩眼前。这并非个例,而是张掖夯实自然教育基础的缩影。近年来,市林草局累计争取国家公园项目资金9099万元,建成自然博物馆、生态体验基地、文化科普馆等6处高标准自然教育场所。
“全市林草系统已建成12个自然教育基地,涵盖地质地貌、动植物、生态景观、人文历史等多个领域。”张掖市林草局保护地科科长王京伟表示。如今,集展示、体验、科普、研学于一体的复合型载体网络已在张掖成型,为各类自然教育活动提供了坚实保障。
“知行合一”:特色课程让生态种子生根发芽
自然教育的核心在“教育”。张掖立足各保护地资源禀赋,组建了一支由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大学生志愿者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并针对性研发出符合不同年龄段认知特点的自然教育课程。通过将自然教育与研学实践深度融合,组织大中小学生走进自然保护地,在真实场景中开展观察记录、生态体验与文化感悟。
“以前课本里的生态保护很抽象,可当站在雪山脚下,看着清澈溪流与野生动物时,那种震撼让我打心底想守护这一切。”一位参与生态体验的中学生道出了心声。这种亲身经历,让生态文明的种子在年轻一代心中悄然扎根。
如今在张掖,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博物馆里,学生们正观察雪豹踪迹;丹霞国家地质公园中,研学团队聆听地质专家讲解亿万年的自然造化;马蹄寺生态科普馆内,沉浸式课程诉说着文化与自然的共生故事。走进山水间上一堂“自然课”,已成为张掖中小学生的新风尚,更让自然教育成为这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闪亮名片。(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