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泉城落飞花 邢州古街数风雅
——“我看泉城 百善骈臻”征文采风活动泉城行
10月的邢襄,天和景明,霜降秋空。12日,邢台市委宣传部、邢台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邢台日报社、邢台市文联组织石家庄、邯郸、邢台的30余位作家和文史专家开展“游太行泉城 逛邢州古街”主题采风活动,感受古城烟火,体验文旅融合,助力文化兴市。
北入京津、南达黄河、西依太行、东临平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邢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先商之源、邢侯之国、五朝古都、十朝雄郡,悠久的历史赋予邢台深厚的文化底蕴;锦绣山河、古迹煌煌、文旅交融、未来可期,古老的邢台以崭新的面貌喜迎八方来客。参加采风的老师们带着自己的使命集结在“拱德”门下,开启一场欢愉之旅、穿越之旅、创作之旅。
古城长街 一砖一瓦皆故事
北纬37度是一个神奇的圈儿,在这个圆周上,荟萃着无数灿烂的文明,更孕育了无数富饶的城市,邢台就是其中一个璀璨的坐标点,北长街恰恰纵穿了这条魔力线。“今天,我们就从这里起步,细听市井长街的声音,慢品邢州古城的烟火,体味北纬37度的神秘。”循着声音,抬眼望去,讲解员黄佩璐满面微笑,梨涡醉人,左手高高举起小旗子,引领大家沿着古官道走进新邢台。
脚下的青石板路沁色包浆,光影流转是岁月的痕迹。老屋的灰砖旧迹新痕,顽强抵挡着风剥雨蚀。呆萌可爱的墙绘新宠,传递老街新时代的元素和风情。张贵生老师高高举起了相机,留存下珍贵的图像,永久收藏进文件夹。赵艳丽老师神情迷离,深深陷入思考,灵感嵌进清雅的诗文。王爽老师手指门楣前的上马石,向李振旭老师虚心求教。一只小家猫从布袋院的门缝里,悄悄溜了出来,紧贴着墙根优雅前行。仰头看树,枝桠间的红灯笼,左一摇折射着秋日温暖的阳光,右一摆,巧妙掩身在斑驳的林荫里。树还是那棵树,院子还是那个院子,但是,昔日略显沉寂的老街似乎是在一夜之间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它似乎在招呼着采风的老师们,请他们一笔写透这青砖灰瓦、这旧街凉风、这古城新韵。
沿着古官道走出北长街,时下的网红打卡地“好南关”便映入眼帘。采风的老师们漫步进入街区。左手边几位男老师坐在长椅上,一边聊天,一边等待邢白瓷展馆开放;右手边几位女老师围着张果老的塑像,一边说着“倒骑毛驴”的典故,一边争辩着“神、仙、精、灵、鬼、怪、妖”的区别。和其他驴友结伴游玩,或打卡拍照、或美食放松,大多是舒心解压,然而,和采风的老师一起出行,总能看到被忽略了的细节,总能听到新鲜的奇闻轶事,多半是增智添慧,这可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再经过老师们的阐述,徜徉在“好南关”,就像是看到了《清明上河图》,又像是亲历了《姑苏繁华图》,“商贾辅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出现在脑海里。难怪国庆节期间这“好南关”火出了朋友圈儿。
古官道宛若一块大磁铁,强力吸引着文史专家,“好南关”好比一个大舞台,律动的节奏引来美女作家的同频。以光阴为墨,执清风为笔,倚马可待,作家们将用文字诠释邢州的古韵新妍。
百泉群落 一步一景尽风情
邢台古称井方,环城皆泉,周围流水淙淙,泉眼密布,人称百泉之乡。没有百泉,便没有邢台;不看百泉,就等于没有到过邢台。采风的下午行程就是走进太行泉城。
首先,老师们来到了“百泉鸳水”景区。围绕在“银沙泉”边,一边聆听着“鸳水”的由来,一边思忖着文字的切入口。赵春花老师情不自禁提到了四十年前的百泉。她的青葱华年是在孔桥中学度过的,那时候的百泉村是名副其实的“百泉”。水质清澈、水鸟翩然、鱼虾稠密、芦苇遍地,所谓的“鱼米之乡”真不是浪得虚名。说到动情处,这位“燕赵妈妈”泪光盈盈。接着,老师们来到了“达活泉”公园。围绕在“翻沙坑”周围,解说员再一次为大家细说邢台的另一个泉群。高红娟老师说:“我住在邢台市,经常来达活泉公园,但是,每一次看到“翻沙坑”都有不同的感受。这也正是经典的魅力所在。譬如《红楼梦》,不同的人读出不同的主题,不同年龄段的人读出不一样的况味。有人读爱情,有人读政治,有人读文化。”一席话道出了高老师浓厚的乡土情怀。
得知“柳溪春涨”在邢台学院内,几个毕业于邢台学院的老师执意要去看看“邢台古八景”之一的“柳溪泉”。邢有百泉,泉泉不同,这个“柳溪春涨”曾承载了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的情思,今天的它不仅仅是流进了牛尾河,还流进青年学生心底,成为他们的最美芳华。得知七里河有代言者---白骨顶鸡,老师们都想一睹这“四不像”的风采,于是,大伙儿直奔信都区的东留由码头,期待能“会游泳的鸡”偶遇。一个双抓抓鱼飞翔的大鹗,一对在水中交配的青头潜鸭,一群群超凡脱俗的白鹭,百鸟起舞的七里河像是一副色彩明丽的油彩画,引得大伙儿又激情燃烧,一边拍照打卡,一边相约晚上来看非遗火壶的表演。环境好不好,作家们知道,水中的鸟儿更知道。
位于七里河开元桥东侧的华庄泉是近年复涌的泉眼之一,泉水汩汩涌出、清澈明净,吸引众多游客和市民参观打卡。附近居民介绍说,该泉眼为自流泉,只见泉水从覆盖在上面的圈状石块中汩汩外涌,又通过管道流入七里河内。邯郸的曲宗红老师绘声绘色言说三个吐水的蛟龙,动感的画面丰富着大家的想象力。来自宁晋的李丁卓老师说:“好饭不怕晚,我定要再选个周日,先睹其芳华,再落笔成文,届时请大家多多指正。”
邢台因泉而城,因泉而名,因泉而兴。邢台的泉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融书写的一段段传奇故事。邢台的泉千百年来受到世人的诗墨咏赞,今天参加采风的老师们又会添补上自己劲道有力的一笔。
古今博物 一楼一刹均故园
“每天都从清风楼前经过,却从没有机会登上城楼一睹家乡的风貌。今天我还是只能静静欣赏这千年之前的名楼。”诗人代红杰老师如是说。
坐落在襄都区府前南街北段的清风楼,地处邢台古城的中轴线上,是古城的中心,也是邢台市的地标性建筑;“郡楼远眺”是邢台八景之一,也是邢台人民心中的骄傲与自豪。就像代红杰老师说得那样,不是每一人都能有幸能登顶清风楼,一睹它的风雅和珍贵。抚摸着青铜材质的邢台市原点标志,硕大的铜盘清楚标明这里是东经114度,北纬37度。面对这个标志,白永芹老师陷入了沉思中......
面前是唐代名刹--开元寺,再一次聆听古刹的前世今生,想起了王爽老师的《野寺钟声》,又想起了王新芳老师的《夜宿开元寺》,这里的仙人、这里的高僧、这里保存完好的金代大定钟、这里失踪不见的三丈石佛,看着眼前新建的浮雕影壁,闫梦老师说:“我想穿越到1400年前的大唐,看一眼那个时候的开元寺。”
说到穿越,和开元寺比邻的邢台博物馆就更有感觉了。中国最年轻的博物馆,河北省最大的博物馆,承载着3500年历史气息的博物馆,它把新旧融合,古今连接,成为邢台人的精神制高点。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过四个展厅,仿佛踏过时光隧道,走出博物馆的出口时,阿色老师说:“这时候,我心中充满了对这座城市的敬意和对历史文化的珍视,我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来到这里,感受历史的魅力,传承文化的精髓。”
邢台的古迹何止一处?邢台的古刹何止一个?邢台的文化何止一脉?抚摸着古城墙的残壁断垣,老师们想要把3500年无间断的古城记忆一点一点的捡拾,小心翼翼地磨砺,最后缀连成一串耀眼的珍珠,永久留存。
夕阳西下,华灯初上。参加采风的老师们走进了河北古顺酿酒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窖藏间、文化园、博物馆、活泉小溪,感受邢台的泉与酒的交融。
古顺是一杯浓酒,它也有一眼泉,酿泉为酒,酒美泉香,常年不竭。生活是一杯烈酒,它也有一眼泉,时间煮酒,岁月飘香。
月移花影,夜深人静,已有老师伏案笔耕,妙文如画,笔走龙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