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区大栅栏街道,有一条斜艮在历史上著名的八大胡同里的胡同——棕树斜街,这是一条承载着复杂历史记忆的街巷。它曾以“王寡妇斜街”的名号闻名百年,从元代的土路便道到清末民初的风月聚集地,再到如今的普通民居街巷,这条斜街的兴衰起落,不仅记录着老北京的市井变迁,更沉淀着独特的文化印记。
一、地名溯源:从土路到“王寡妇斜街”的蜕变
王寡妇斜街形成的历史可追溯至金末元初。
1215年,成吉思汗率军攻陷金中都,军队入城后大肆劫掠,宫殿区被尽数焚毁,大火月余不息,就此沦为废墟。
1260年忽必烈继任蒙古帝国大汗,1264年忽必烈改年号“至元”,下令在金中都的东北郊方向营建新都城,取名“中都”。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元”,元朝正式建立。
1272年,忽必烈将都城迁往中都,并命名“元大都”。
随后,在元大都南城外逐渐形成商贸聚集区,建起成片民宅和各种市场。
这里的百姓与金中都城内居民常年往来,众人踩踏便形成了一条斜向土路。
到了明末清初,这条土路成为商旅往来都城的便捷道路,街边陆续兴起小客栈、饭馆,风月生意也随之萌芽。
明末清初,这里因靠近城门,成为商旅投宿的热门地,街边陆续兴起小客栈、饭馆,风月生意也随之萌芽。
这一时期,一位丧夫的王姓妇人(人称王寡妇)在此开设妓馆并声名鹊起。往来客商提及此地,常随口称“到王寡妇街去”,结合街道的斜向形态,“王寡妇斜街”的名号逐渐在民间流传,甚至被载入《清稗类钞》。
二、风月盛景:百年繁华的市井图景
王寡妇斜街的风月盛景持续近百年,核心时段集中在清末至1949年,其繁华景象与底层市井生活紧密相连。
清末,朝廷对妓院采取公开化、合法化政策,加之韩家胡同等地的北方风尘女遭南方青楼女排挤,纷纷退居此处,使这里成为三等妓馆的集中地。鼎盛时期,街上二十多个门牌号中,妓馆占了近二十家,久香茶室、聚千院、贵香院等名号在当时颇具名气,偶尔也夹杂着少量二等妓馆。每到夜晚,街上火树银花,妓馆内烛光摇曳,人流穿梭不息,正如顺口溜所唱“王广斜街灯火明”,一派喧嚣景象。
配套商业的繁荣更添盛景。街上的一品香澡堂以“高级浴堂”的石刻和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闻名,马连良、梅兰芳等名人常来光顾,胡同西头有个茶馆,常开展曲艺表演,被俗称为落子馆,这里也成为清末民初京城重要的娱乐场所之一。
这里的客源以底层民众为主,拉黄包车的车夫、卖苦力的工人、小商贩等因收入微薄,无力光顾高档妓院,便成为此处的常客。
三、名人轶事:曲艺名家与街巷的不解之缘
王寡妇斜街虽以三等妓馆为主,却因曲艺文化的滋养,吸引了不少名人涉足,留下了诸多轶事。
京韵大鼓宗师、“鼓界大王”刘宝全与这条街的渊源最为深厚。1887年,他随师傅韩永忠到北京,就在王寡妇斜街的乐户中演唱木板大鼓。后来他再次来京献艺时,得到京剧大师谭鑫培的指点,建议他“入乡随乡”改掉乡音怯音,融入京音唱腔。这番点拨对刘宝全形成独具特色的刘派京韵大鼓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在斜街落子馆的表演不仅吸引了大量听众,也间接带动了周边妓馆的人气。
京剧谭派创始人谭鑫培的故居虽在附近的铁树斜街,但他常因行业往来涉足王寡妇斜街。除了指点刘宝全,他的戏曲同僚也多聚集在八大胡同区域,使这条街巷成为戏曲艺人交流的隐性场所。此外,梅兰芳、马连良等京剧泰斗,也因行业交流、友人聚会等原因常来此处,为这条市井街巷增添了几分艺术气息。
四、文化影响:市井烟火中的文化沉淀
王寡妇斜街的风月盛景虽带着时代局限性,却意外成为老北京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产生了独特而复杂的影响。
在曲艺传播方面:这里的落子馆、妓馆成为京韵大鼓等艺术的重要舞台。刘宝全在此成名,谭鑫培在此传艺,烟花女子中也有不少戏曲、曲艺爱好者以“票友”身份参与表演,让曲艺艺术走出高雅殿堂,下沉到市井阶层,加速了其民间传播与本土化融合,推动了京剧、京韵大鼓等艺术形式的成熟。
在商业与饮食文化方面:为适配风月行业需求兴起的澡堂、饭馆,逐渐融入老北京的市井商业生态。一品香澡堂的特色服务不仅服务于风月客流,也成为周边居民的社交空间,丰富了北京的饮食与休闲文化。
在胡同文化方面:清末,因街名俚俗,人们巧用谐音,将“王寡妇斜街”改为“王广福斜街”,寓意“广纳福气”;王寡妇斜街的名称更迭与兴衰历程,本身就是北京胡同文化的鲜活注脚。它以三等妓馆集中的特色,与韩家胡同、陕西巷等一二等妓馆聚集地形成差异化,构成了八大胡同多元的风月文化格局,为北京胡同文化增添了“市井烟火与时代印记交织”的独特维度。
1949年,北京彻底取缔妓院,王寡妇斜街的风月盛景随之落幕,失足女子经改造开启新生活,这条街也回归平民生活。
1965年北京整顿街巷名称,将周边小巷并入,又依周边树木特征定名为“棕树斜街”,沿用至今。
如今,青砖灰瓦的民居间,一品香澡堂的拱门遗迹、民国商铺的砖木建筑仍静静矗立,诉说着那段藏在胡同深处的风月往事与文化记忆,成为老北京历史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