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湖国际小镇香炉山上的玲珑塔,可登高观鸟,由新锐建筑师相南设计。图/九派新闻 杜文添。
近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的沉湖国际小镇项目一期核心建筑正式亮相,其中一座“双螺旋”结构观鸟塔走红。
该塔名为玲珑塔。市民游客可沿着塔中楼梯向上,360度观赏湿地风光及越冬鸟类,塔上每一层均设有瞭望口。不少游客以及附近居民登上玲珑塔欣赏风景。“外形宏伟、色彩简约、充满现代感”是小镇附近居民王先生对玲珑塔的整体印象。“这里空气清新,登顶时心旷神怡、安静惬意。”盛先生和夫人孩子从武汉市区驾车专程前来小镇游玩,“玲珑塔的顶端一边是自然景观、一边是人文风光,视野极其开阔。”
沉湖国际小镇香炉山,山顶为玲珑塔。图/九派新闻 杜文添。
见到玲珑塔外形,不少游客联想到“DNA双链”的造型,有人推测这种“形似DNA”的结构是否与湿地生命象征有关?11月12日,玲珑塔设计师相南告诉九派新闻,“DNA”“反向弹簧”等这样的比喻都是合理的,但团队设计初衷没有刻意拟形。“玲珑塔‘双螺旋’外形设计出发点,一方面是服务观鸟平台的具体结构和功能,另一方面是满足游客体验需要,并非形式上的附庸。”
相南指出,玲珑塔“双螺旋”结构带来的动线设计,使游客参观时可以不走回头路,避免上下楼时拥挤;同时,这种“单一动线”在人多时,能保持塔身均衡受力。“我们希望玲珑塔每个瞭望口都能给摄影爱好者提供观鸟机位。”相南补充道,玲珑塔的“双螺旋”结构中,每层高度都有不同方向瞭望口,游客登塔和离塔过程中,可从不同方向、不同高度领略湿地风光。
此外,玲珑塔“双螺旋”结构能在确保稳固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塔与地面接触面积,使塔身下方留有充足穿行空间,“就像轻盈地‘搭’在香炉山土地上”,相南称,除了塔身结构设计采用“轻盈介入”的方式,团队在塔身的色彩、夜灯布景等方面选择也较为克制,注重与沉湖湿地环境理性结合,致力于打造代表沉湖湿地区域的“精神节点”。
玲珑塔顶端,游客欣赏远处风景。图/九派新闻 杜文添。
“玲珑塔不仅为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提供了登高观鸟平台,也能带来一处没有遮挡的候鸟监测高点。”沉湖湿地局工作人员谭文卓告诉记者,截至11日,已有超过40000只候鸟抵达沉湖湿地,而这远远没有达到监测峰值。
“2025年1月,候鸟的监测数量峰值为10.3万只,我们也热切期盼新的一年候鸟如约而至。”谭文卓指出,沉湖湿地作为“国际重要湿地”之一,每年1月会迎来超过10万只越冬候鸟,种群数量占全球1/8,其中有东方白鹳、白鹤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8种。
近期,湿地监测到了大红鹳(学名:Phoenicopterus roseus)活跃在鸭垸湖区域,与灰雁、豆雁、白琵鹭等水鸟结伴飞翔。谭文卓说,大红鹳在湖北地区没有自然分布的野生种群,但它们已经连续第四年出现在沉湖湿地越冬,“我们给大红鹳起了‘小红’这一昵称,很欣慰能再次见到这位熟客。”
“小红”和其他候鸟。图/沉湖国际重要湿地。
玲珑塔紧邻洪北大堤,谭文卓介绍,从玲珑塔向西约3公里,就进入了沉湖国际重要湿地的范围,湿地内长期开展退养还湿、污染治理、科研监测等一系列保护修复工作,修复退化湿地1400公顷,将沉湖湿地由过去人工干扰痕迹明显的样子,变为现在的自然野趣十足。
谭文卓表示,玲珑塔的建成是好事,可以以观鸟和文旅体验为契机,提升湿地知名度,让更多人了解湿地、乐在湿地、爱上湿地,甚至参与到湿地保护行列中来。
沉湖湿地与玲珑塔相对位置示意图。图/受访者提供。
沉湖湿地1994年1月建立区级自然保护区,次年晋升为市级,2006年8月晋升为武汉市第一个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013年10月被确定为国际重要湿地,是全国82处国际重要湿地之一,也是目前武汉市唯一的国际重要湿地。
沉湖国际小镇是武汉以沉湖湿地为试点,探索“生态+设计”融合发展的核心载体,未来将成为展示武汉生态文明与设计创新的重要窗口,为市民游客提供高品质文旅体验,向世界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创新实践。项目建设负责人冯斌介绍,游客可以湿地观鸟、花海游赏、展览参观,参与露营野炊等各类活动。随着小镇进一步完善设施建设,这里还将提供民宿、餐饮等服务。项目一期核心建筑包含武汉设计之都永久会址、展创艺术空间、玲珑塔等。
沉湖国际小镇武汉设计之都永久会址(右后)、展创艺术空间(左前),分别由国际建筑大师隈研吾、知名建筑师华黎设计。图/九派新闻 杜文添。
九派新闻记者 杜文添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