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国伟
项目化是将战略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桥梁,它使宏大的愿景变得可操作、可衡量、可考核。当前,文旅产业正处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项目化思维已成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方法论。从现代产业体系视角看,项目化是构建现代化文化旅游产业体系的关键路径。文旅产业本质上是以文化资源为核心,以自然环境资源为载体,向市场提供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复合型产业集合。通过项目化手段,能够有效实现资源、企业和技术的融合重组,推动文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推进项目化,首先要吃透“上情”与“下情”。一方面,吃透上情就是要深刻领会“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重要原则,精准把握国家战略导向。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当地资源禀赋和群众期待,找到战略导向与地方实际的结合点。比如,陕西省将文旅产业提升为战略性支柱产业,通过建立“四个一批”文旅重点项目库进行动态管理和梯次推进,为打造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群提供坚实支撑。这种“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是项目化思维的生动体现。吃透下情,关键在于项目设计要始终牢记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在项目运营中,要找到保护与开发的平衡点,让旅游成为传播文化的窗口,避免过度商业化,使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同时,项目建设应注重社区参与,使旅游地的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受益者”,使本地居民成为旅游服务的提供者、当地文化的传承者,实现主客共享。
项目化起点在于项目谋划。破解发展难题,关键在于避免“贪大求全”,秉持“小切口、大纵深”原则,精准切入本地最具比较优势的赛道。“小切口”旨在精准破题,避免资源稀释,在最能体现本地文化底蕴与资源禀赋的节点上实现突破。“大纵深”则追求系统增效,意味着一旦选准切口,就要通过系统性的政策设计与市场运作,打通从资源到产品、从产品到产业的完整链条,实现效益最大化。比如,浙江的“八景行动”正是这一理念的典范。其“小切口”并非零敲碎打,而是选择了“景”这一文旅融合的核心载体,并透过“文化润景”为其注入灵魂,通过“供给活景”创新业态,彻底摆脱了对门票经济的路径依赖。其“大纵深”体现在以“运营强景”为导向,坚持“项目为王”,滚动推进具体建设,将宏观战略落实为一个个可投资、可收益的优质项目。这充分证明,唯有深挖一口井,才能找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同时,在项目谋划中,善于从当地文化中汲取养分,绝非简单地为项目贴“文化标签”,而是要完成一场深刻的“资源转化”,必须将无形的文化底蕴,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消费的产业优势。比如,安徽省六安市依托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优势,谋划打造“研学大别山、行走的思政课”等一批红色研学、生态康养的特色项目,推进研学旅游和康养旅游全域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将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旅游产品。
项目化核心在于打破界限,促进融合。这一特性使其成为落地“文旅+”和“+文旅”战略的关键抓手,有力推动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从简单叠加走向深度融合。当前,旅游业具有突出的产业关联力和辐射带动力,能与许多产业实现融合共生。它不仅可以通过农旅融合让田园变乐园、农产品变特色商品,也能借助工业与旅游业融合为传统工艺注入体验式消费场景,使老工艺焕发新生,更能依托体育与旅游业融合,让旅游从“静态观赏”转向“动态参与”。在具体实践中,以项目化思维打造景区综合体,需要突破传统“门票经济”思维,构建“生态——内容——运营——体验”闭环。比如,在云南省形成的“古滇模式”,通过深度挖掘在地文化资源,构建集文化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养生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城市综合体,成为项目化驱动文旅融合、实现产业价值升级的典型范例。
项目化关键在于“运营前置”。传统文旅开发中“重建设、轻运营”的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要求。必须在规划阶段便考虑后续运营,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对于景区综合体的打造而言,“运营前置法则”需落到具体实践层面。这就要求运营团队首先在规划设计阶段便介入业态布局、动线设计与设施选型等关键环节。同时对规划中的每个业态进行细致的“投资回报周期”测算,以确保其经济可行性,并最终为此制定出一套标准化的运营体系,为项目未来的高效管理奠定坚实基础。比如,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誉的乌镇,以其特有的“乌镇模式”取得成功。正是围绕高品质文化型综合旅游目的地建设与运营,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价值。这种专业化运营思维,正是项目化推进的精髓。在推进文旅项目时,应主动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提前参与项目规划环节,以运营视角倒推规划设计,确保项目建成后能够高效运营。
项目化推进需要系统保障。项目化推进,最忌“单点突进”与“碎片化”运作。若缺乏顶层的系统设计与协同保障,即便个别项目亮点纷呈,也难以凝聚成整体的发展胜势。因此,必须从机制与布局两大维度共同发力。一方面,要健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机制,形成项目推进的合力。另一方面,需以产业链思维统筹文旅项目布局,按照“宜链则链、宜群则群”原则,确定重点文旅产业链群,优化旅游景区及线路、文娱演出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布局,提升项目的系统性和协同性。
项目化推进需要人才支撑。推动文旅产业升级,需持续加大文旅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聚焦项目运营、创意设计、技术应用等关键领域,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复合型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同时,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是人才发挥效能、项目稳步推进的重要保障。需在基础设施配套、项目用地、信贷融资、税费等方面给予扶持,减轻市场主体负担,通过全链条政策扶持激发项目建设活力。此外,项目建设中要注重数字技术的运用,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旅游新场景、新业态,给消费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旅游新体验。
来源: 学习时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