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小鲁 从初心扎根到精神重生的蜕变之旅
撰文:侯松平
摄影:徐友金
湘水汤汤载初心,辽土沉沉藏信仰,齐鲁巍巍立丰碑。2025 年 11 月 11 日至 16 日,怀揣 26 载公益路磨就的赤诚,“中国女雷锋” 李小鲁踏上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朝圣。这不是普通的地理穿行,而是用脚步丈量信仰厚度、以心灵触碰精神坐标的征程 —— 从雷锋牺牲地抚顺的青铜雕塑前,到精神萌芽地团山湖的履带车旁,从军民同心的泰安军营,到薪火相传的沈阳党群中心,再到承载岁月记忆的雷锋生平纪念馆,六日三省的轨迹,在中华大地上勾勒出雷锋精神永不褪色的传承图谱,更在她心底刻下一场关于 “坚守” 与 “传承” 的灵魂叩问。
抚顺:青铜凝魂 初心与百年对话
11 月 11 日的抚顺,寒风吹彻街巷,雷锋纪念馆前的青铜雕塑却似有温度。李小鲁缓缓伸出手,指尖抚过雕塑上孩子们仰起的脸庞,冰凉金属下,仿佛流淌着滚烫的热血 —— 就像她手机相册里那百余张笑脸,从怯生生的孤儿到阳光开朗的少年,十年帮扶路,每一张照片都是 “为人民服务” 的鲜活注脚。摸着雕塑,她不禁想起 1999 年那个寒冬,自己第一次主动救助桥洞下孤寡老人的场景,那时只是凭着一腔热血,如今 26 年过去,这份热血早已沉淀为坚定的信仰,可此刻面对雷锋雕塑,她又生出一丝疑问:自己这 26 年的坚持,是否真正贴合雷锋精神的内核?
展厅内,40 份雷锋日记影印件在射灯下泛着岁月的光泽,其中一页 “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 的墨迹虽淡,却如惊雷在李小鲁心中回响。她掏出随身携带的钢笔,在笔记本上重重圈画这句话,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与不远处 “爱岗敬业的推土机手” 动态场景里的机械轰鸣交织,仿佛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两代 “服务者” 正在对话。“我开‘爱心饺子馆’7 年,送了 12 万余份热饺子,可比起雷锋同志始终如一的热忱,我是否还有懈怠的时候?” 她在心里默默叩问自己,过往偶尔因疲惫产生的退缩念头,此刻在雷锋的誓言前显得格外刺眼。
“当年雷锋在鞍钢驾驶推土机建设祖国,如今我开‘爱心饺子馆’为困难群众送去温暖,岗位不同,初心一致。” 在鲜红的党旗下,李小鲁举起右拳庄严宣誓,声音比冬日的阳光更坚定。宣誓时,她眼前闪过 26 年来帮扶过的每一个人:冻僵的孤寡老人、失学的孤儿、困境中的退伍军人…… 他们的笑容与感谢,让她暂时放下了疑虑。墓碑前的五角星通道上,光影流转间,她俯身整理献花时,颈间那条洗得发白的旧围巾滑落 —— 这是 2013 年受助老人临终前亲手织的,针脚歪歪扭扭,却陪她熬过了十个寒冬。此刻,围巾轻扫过墓碑基座,像是完成了一场跨越 50 余年的精神握手,让在场者无不眼眶发热。而李小鲁的心中,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油然而生:自己不仅要继续走下去,更要让这份精神感染更多人。
雷锋生平纪念馆:时光叩问 信仰的再校准
11 月 12 日清晨,徐友金大校如约陪同李小鲁来到雷锋生平纪念馆。推开厚重的大门,一股带着岁月气息的沉静扑面而来,与昨日雷锋纪念馆的庄重不同,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更贴近雷锋的日常:泛黄的小学课本上还留着稚嫩的批注,褪色的旧军装衣摆处有细微的补丁,玻璃展柜里的入党申请书,字迹工整有力,字里行间满是对党的忠诚与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李同志,你看这篇入党申请书,雷锋同志写下‘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时,才 20 岁。他把对党的信仰,融入到每一件小事里,帮战友补衣服、给群众挑水、护送老人孩子回家,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徐友金大校指着展品,声音温和却充满力量,“你 26 年坚持学雷锋,做了这么多实事,可你有没有想过,雷锋精神不只是个人奉献,更重要的是点燃更多人心中的火种?”
李小鲁凝视着入党申请书,手指轻轻拂过展柜玻璃,眼眶逐渐湿润。“徐大校,说实话,这 26 年我有时会觉得孤单,看着身边有些人来了又走,我也会怀疑自己做的这些事,到底能影响多少人。” 她坦诚地说出内心的困惑,“就像我帮扶的 47 个孤儿,虽然 3 人考上了大学,但我总觉得做得还不够,却又不知道该从哪里突破。”
徐友金大校闻言,领着她走到一组 “雷锋与战友” 的老照片前:“你看,雷锋同志在部队里,不是一个人埋头做事,他会带动战友一起帮群众解决困难,把‘为人民服务’变成大家的共同行动。你有‘爱心饺子馆’这个阵地,有志愿服务团的基础,这就是你传递精神的平台啊!” 大校的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李小鲁的心结。她看着照片里雷锋和战友们灿烂的笑容,突然明白:自己之前局限于 “自己做”,却忽略了 “带动别人一起做”,这正是雷锋精神能够代代相传的关键。
在纪念馆的 “雷锋精神影响” 展区,看着全国各地学雷锋志愿者的事迹报道,李小鲁的内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洗礼。“以前我觉得,只要坚持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今天才明白,弘扬雷锋精神需要搭建桥梁,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她转头对徐友金大校说,语气中满是豁然开朗,“我回去后,要把志愿服务团的规模再扩大,还要和学校合作,让雷锋精神走进校园,从孩子抓起!” 徐友金大校欣慰地点点头:“这就对了!雷锋精神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为人民服务’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让每个人都能在奉献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沈阳:墨香续火 精神在接力中生长
12 日下午的沈阳党群服务中心,南启祥将军题写的 “中国女雷锋” 送到李小鲁手中,墨香袅袅中,在场的 “雷锋人” 的笑脸格外动人。李小鲁的目光缓缓扫过,突然在珍宝岛战役老战士刘宝成的军功章前驻足 —— 那枚褪色的勋章上,弹痕依稀可见,与她志愿服务团里退伍军人佩戴的徽章纹路如出一辙,瞬间勾起了她深埋心底的记忆。
“1999 年那个冬夜,我在桥洞下发现了冻僵的孤寡老人,他怀里紧紧攥着半块硬馍,嘴里还念叨着‘不给别人添麻烦’。” 李小鲁的声音突然哽咽,抬手抹泪时,掌心的厚茧清晰可见 —— 那是 十二年来,她包爱心粽子留下的印记,每年端午节前夕,在临沂市兰山区慈善总会和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带领爱心愿服务团团队为残疾人、孤寡老人、环卫工人、退役军人、现役军人、军烈属等优抚对象、书画界的爱心人士等送去2万多个粽子与节日的问候和祝福,从未间断。“那天起我就懂了,雷锋说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不是一句口号,是把别人的难处当成自己的急事,是哪怕只有一点微光,也要照亮别人的路。” 但此刻,经过上午在生平纪念馆的感悟,她又补充道,“以前我觉得这微光只要自己守住就好,现在我知道,我要把这微光传递出去,让它变成一片火海。”
话音刚落,雷锋生前辅导过的展世荣老人颤巍巍走上前,递来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背面 “1962 年春,雷锋帮我补书包” 的字迹力透纸背。李小鲁双手接过照片,指尖轻轻摩挲,老人轻声说:“雷锋同志当年帮我补书包,还教我读书写字,他说‘要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这么多年,我一直记着他的话,也尽自己所能帮助身边人。” 展世荣老人的话,让李小鲁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雷锋精神的传承,就是一场跨越代际的接力赛,每一个受助者都可能成为新的助人者。
此刻,非遗传承人徐道友的葫芦烙画刚好完成 —— 画面里,身着军装的雷锋与穿红马甲的当代志愿者并肩前行,阳光洒在他们身上,烙铁的余温透过木桌传遍整间屋子,仿佛精神的火种正在这温度中悄然生长。李小鲁看着烙画,心中已有了清晰的规划:她要把这些 “雷锋人” 的故事整理成册,作为志愿服务团的培训教材,让每一位新成员都能感受到这份精神的力量。
泰安:军旗映心 信仰在共鸣中升华
15 日的泰山脚下,初冬的泰安暖意融融,泰山脚下的圣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一场跨越山海的精神之约温情上演。“28 年了,我陪着 2600 多个‘兵儿子’过除夕,他们的生日、喜好,我都记在这本子上。” 贾美荣掏出一本军绿色笔记本,封面磨损严重,内页却写得密密麻麻。李小鲁接过本子,指腹触到边缘的褶皱,突然想起自己那本记满帮扶对象需求的笔记本 —— 同样的磨损,同样的密密麻麻,同样藏着 “把陌生人当亲人” 的滚烫真心。但不同的是,贾美荣用 28 年的坚守,搭建起了军民之间的情感桥梁,这种 “长期主义” 的奉献,让李小鲁深受触动。“贾大姐,你 28 年如一日地关爱军人,这份坚持比我更久,也更有力量。我之前总想着尽快帮更多人,却忽略了长期陪伴的重要性。” 她诚恳地说。
贾美荣握着她的手笑了:“妹子,学雷锋哪有捷径,就是日复一日地坚持,把每一件小事做好。你看这些‘兵儿子’,有的退役后也加入了拥军队伍,这不就是精神的传承嘛!” 听到这话,李小鲁再次想起徐友金大校的话,她更加确定:自己要做的,不仅是短期的帮扶,更要建立长期的帮扶机制,让受助者变成传承者,形成良性循环。
“雷锋当年在部队帮战友缝被子、补衣服,如今你们帮军属解难题、送温暖,都是同一种初心,同一种担当!” 徐友金大校的声音铿锵有力,他此次特意陪同李小鲁来到泰安,就是希望通过贾美荣的事迹,让她进一步理解雷锋精神的广度。“雷锋精神不是单一的奉献,它可以体现在拥军、助学、助老等各个领域,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然后深耕下去。” 大校的话,让李小鲁对自己未来的公益道路有了更清晰的定位:除了 “爱心饺子馆”,还要拓展拥军、助学板块,让志愿服务的覆盖面更广。
临别时,贾美荣在一张红纸上,写下了“雷锋精神传人,爱国拥军模范李小鲁” 的题字力透纸背,李小鲁郑重地将手册折成五角星形状,放进贴身的口袋 —— 这五角星里,装着军民同心的信仰,更装着她对雷锋精神的全新理解。她知道,这次泰安之行,让她的精神又一次得到了升华:从 “专注个人领域” 到 “拓展多元服务”,从 “独自坚守” 到 “搭建传承平台”。
湖南:田埂溯源 精神在扎根中传承
16 日的团山湖,晨光熹微,薄雾笼罩着稻田,编号 5399 的履带车静静矗立在田埂旁,仿佛在等待着与 “知音” 重逢。李小鲁登上驾驶舱,双手握住方向盘,粗糙的纹路硌着掌心,突然想起雷锋日记里的那句话:“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26 年的公益路,她始终力争上游,可此刻握着方向盘,她却觉得自己还有很多 “谦虚” 的空间 —— 之前总觉得自己做得不错,可一路走来,从徐友金大校、贾美荣、展世荣老人身上,她看到了更纯粹、更持久的奉献,这让她更加谦逊,也更有动力。
展厅内,“雷锋七问” 如洪钟般在耳畔回响:“你是否为人民的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切?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 当读到这里,三年级讲解员杨玉嶶突然指着展板上的资助名录,脆生生地说:“阿姨,你就像水滴呀!你看,这些哥哥姐姐都是你滋润的‘土地’!” 小姑娘的手指划过名录,47 个被红笔圈出的名字格外醒目 —— 这是李小鲁助力求学的孤儿,其中 3 人已考上大学,即将带着这份爱心奔赴更广阔的天地。看着小姑娘纯真的眼神,李小鲁突然明白:自己滋润的 “土地”,不仅是这些孤儿,还有像杨玉嶶这样被雷锋精神感染的孩子。她之前总纠结于帮扶的数量,却忽略了精神对下一代的影响,而这正是雷锋精神扎根传承的关键。
七问亭的对联在风中轻摆,“问水问光问理想,知责知任知初心” 的墨迹淋漓,映照着李小鲁沉思的脸庞。她走进治沩办公室,在雷锋当年用过的旧桌前坐下,桌上的煤油灯盏虽已干涸,却仿佛能看见年轻的雷锋在此伏案疾书,写下 “我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的坚定誓言。“我之前觉得自己是‘爱心饺子馆’的经营者,是志愿服务团的负责人,可现在我知道,我更应该做一颗‘螺丝钉’,牢牢扎根在公益事业中,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她在心里对自己说,之前因 “负责人” 身份产生的些许压力,此刻都转化为 “螺丝钉” 般的踏实与坚定。
恰在此时,李小鲁的手机弹出消息:她的志愿服务团又吸纳了 28 名新成员,其中有大学生、企业家,还有退休教师 —— 雷锋精神的种子,正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看着消息,李小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这次朝圣之旅的收获,已经开始生根结果。
圣火永续:精神坐标的当代校准
返程的列车上,李小鲁翻开笔记本,5 个站点的印记在纸页上层层叠叠:抚顺的钢笔划痕里藏着初心的叩问,雷锋生平纪念馆的入党申请书前是信仰的再校准,沈阳的墨渍中凝着接力的觉醒,泰安的折痕间映着多元服务的拓展,湖南的稻叶上写着扎根传承的坚定。这不是朝圣的终点,而是精神传承的新起点 —— 她的内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从最初对 “个人奉献是否足够” 的疑虑,到明白 “带动群体传承” 的重要性;从 “专注单一领域” 的局限,到 “拓展多元服务” 的开阔;从 “追求帮扶数量” 的急切,到 “重视长期影响” 的沉稳。
徐友金大校的启发,让她读懂了雷锋精神的最高境界:不是一个人的光芒万丈,而是无数人的微光汇聚成星河,让 “为人民服务” 成为一种融入生活的习惯,一种代代相传的风尚。展世荣老人的坚守,让她看到了 “受助者变传承者” 的力量;贾美荣的 “长期主义”,让她学会了在公益道路上深耕细作;杨玉嶶的纯真视角,让她重视起精神对下一代的滋养。这些收获,都将成为她未来弘扬雷锋精神的动力与方向。
青铜雕塑的温度,仍留在李小鲁的指尖,更传递到了每个志愿者的掌心;履带车的纹路,刻进了团山湖的记忆,更刻进了当代人践行信仰的脚步;那句 “做对人民有用的人”,从雷锋的日记里走出,正从无数人的口中说出,从无数人的行动中绽放。
雷锋从未远去。他是桥洞下那碗冒着热气的饺子,是军营里那句跨越山海的问候,是田埂上那株迎着晨光的新苗,是千千万万人掌心的温度 —— 这温度,能消融寒冬的冰雪,能照亮前行的道路,更能让雷锋精神的圣火,在岁月长河中代代相传,永不熄灭。而李小鲁知道,自己将带着这次朝圣之旅的精神收获,搭建更广阔的传承平台,让这圣火燃烧得更旺,照亮更多人的路。因为这圣火,是初心的凝聚,是信仰的光芒,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编辑:侯松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