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关于古镇的梦——梦里细雨如丝,撑一把油纸伞踏过湿润的青石板;河中有船夫撑着长篙缓缓而过,河畔茶楼里飘来暖茶的香气。在江西上饶,就有这样一处梦境成真的地方——理坑古村,它能满足许多人对古镇最诗意的想象。

理坑古村坐落于安徽与江西交界处,藏匿于著名景区婺源的最深处,距离县城约45公里。尽管婺源的名气日益响亮,但或许因为通往理坑的路途多山林、较偏僻,这座藏在深处的“世外桃源”仍鲜为人知。

与婺源许多村落相似,理坑村依水而建,三面环山,一条清溪穿村而过,村中巷道纵横四十余条,溪流之上横跨九座石桥,静默地连接着两岸人家的日常。

古村始建于宋朝,至今已有九百余年历史。村民历来崇尚读书,因“理学渊源”而得名“理源”,后改称“理坑”。这里文风鼎盛,历史上出了不少文人名士,七品以上官员达36人,进士、大儒更有20余位,其中70多卷著作被收录于《四库全书》,堪称一片儒雅书香之地。至今,村中仍保存着许多名人旧居,行走其间,仿佛仍能听见历史的回响。


村中水源多引自山涧,先民沿水流修建河道,并每隔一段筑起一道水坝。这些水坝不仅可局部抬高水位、减缓流速,也方便了村民日常浣洗。
水量小时,溪水自坝腰轻缓淌下;水量大时,则从坝顶溢流而出。若遇山洪,水坝还能发挥蓄水与排洪的双重功能。更令人惊叹的是,这套沿用九百多年的水系,至今仍在滋养着村庄,古人的智慧令人叹服。

面对徽派木构建筑易遭火灾的问题,理坑村也早有应对。家家户户设有“太平缸”储水防火,村中还建有两座龙王庙,内置手动喷水设备,当地人称之为“水龙”。百年过去,“水龙”仍能喷射出近十米高的水柱。
此外,几乎每户都设有天井,既为采光通风,也使雨水汇流入内,形成“四水归堂”的格局——这也是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凝聚着徽商聚财、归心的愿望。

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精雕细琢的明清古建。两百余幢徽派民居沿溪而立,白墙青瓦,飞檐翘角,处处可见匠心。围墙通常高达六米,巷道宽度却多不足三米,最窄处仅一米有余,既保障了天井的采光与排水,也维系着家户之间独立又相连的格局。村中居民多姓余,视同姓为同根,彼此和睦相处,延续着世代相传的温情。

若想深入感受当地民风,不妨入住村民自营的民宿。这里仍保留不少老式家具,有些床榻更是精致的木雕作品。主人亲手烹制的家常菜,质朴却充满滋味,让人品味到真正的地方生活。


你是否知道,在江西婺源的深山里,藏着这样一片安然乐土?你是否愿意,来这里,做一场属于古镇的、不愿醒来的梦?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感谢阅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