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抖音、小红书随便刷一刷,全是张家界七星山荒野求生的内容。
百名选手在山里待了 32 天,最后只剩 15 人争夺 20 万奖金,这事儿比追剧还让人上头。
以前提到张家界,大家只知道天门山、天子山,七星山在一众名山里根本没什么存在感,没想到一场荒野求生赛,直接把它捧成了文旅顶流。
这场第二届 “张家界七星山・骆驼杯” 极限荒野求生挑战赛,热度比上一届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选手们的表现真是五花八门,有被网友调侃 “返祖式摆烂” 的林北,蹲在草丛里就能认出百合能吃、黄精能补;还有个叫 “冷美人” 的选手,一开始涂着粉红色指甲油,精致得不像来参赛的,到最后蓬头垢面还在咬牙坚持,这反差圈了不少粉。
本来想看看热闹就行,但后来发现这些选手的日常实在太有看头,不知不觉就追着更新看了下来。
真实感拉满,这才是景区营销的正确打开方式
赛事全程都是沉浸式直播,没有剧本没有滤镜,选手们雨中钻木取火的狼狈,手指开裂的细节,甚至误食野果腹泻的窘境都被如实呈现。
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反而比那些精修的景区宣传片更打动人。
野外生存大师贝尔・格里尔斯都亲自下场点赞,全网播放量直接冲破 50 亿,相关话题动不动就冲上热搜。
七星山就这么靠着一场比赛,让全国网友都记住了 “张家界还有这么一座能玩荒野求生的山”。
赛事能一直保持热度,靠的可不是一时新鲜感。
每天都有新的话题冒出来,今天有人遗憾退赛,明天有人解锁新的生存技巧,后天张老六又把自己的庇护所加固成了 “荒野豪宅”。
这些无法预测的进展,把一场比赛变成了连载连续剧,大家带着满脑子疑问,一期不落地追更。
更有意思的是,观众还自发为喜欢的选手创作内容,剪名场面、画 Q 版漫画、分析生存技巧,选手的个人 IP 越来越稳,七星山也跟着再火一把。
流量有了,七星山把这些热度变现的操作也很亮眼。
景区里的飞拉达天梯和高山别墅酒店,因为赛事关注度暴涨,来体验的游客多了不少。
本来想靠赛事带动点名气就行,没想到直接拉动了门票收入,这波收获确实超出预期。
趁着热度,景区还推出了 “荒野体验营”,不少游客专门冲过来,就想走一走选手们的生存路线,亲身感受下荒野求生的乐趣。
就连选手们用的柴刀、冲锋衣这些装备,在直播间里也卖得火热,硬生生开辟出了新的盈利路子。
从流量到收益,七星山的营销组合拳有多妙
七星山这波操作,给那些深陷同质化困局的景区上了生动一课。
现在文旅行业竞争这么激烈,还靠拍清汤寡水的宣传片吸引游客,显然已经行不通了。
很显然,游客早就看腻了那些加了厚滤镜的风景,反而对真实又有故事性的内容格外买账。
昆明滇池索道之前也试过这招,不拍华丽宣传片,专门拍维修师傅、引导员的日常,同样收获了超 8000 万播放量,赢得了网友的好感。
景区营销想做好,找对自己的特色标签很重要。
有些景区总想着面面俱到,又说自己山美水美,又说自己文化深厚,结果啥都没说清楚,游客记都记不住。
老君山就很聪明,聚焦 “亲民” 这个点,推出 3 个菜 1 碗汤只卖 1 块钱的午餐,瞬间刷爆全网,大家一提到老君山,就想到 “实在、不坑人”。
如此看来,七星山能成功,也是因为找准了 “荒野探险” 这个独特定位,没有贪多求全。
当然,不是所有景区都适合搞荒野求生,关键还是要因地制宜。
险峻的山可以办攀岩挑战赛,生态好的山适合搞自然科考营,有文化底蕴的山就做非遗主题研学。
每个景区都有自己的优势,硬抄别人的模式并非明智之举。
更何况,现在游客出门旅游,不只是为了看风景,更多是想找个情绪出口。
七星山的荒野求生,就给被工作压力困住的都市人提供了 “逃离焦虑” 的窗口,让大家看到有人在做自己想做不敢做的事,自然就愿意主动前来体验。
七星山的爆火绝非偶然,它用一场赛事证明,最好的景区营销不是让游客知道你,而是让游客在乎你。
不用刻意吹嘘山有多奇、水有多清,通过真实的故事和体验,让游客感受到共鸣和乐趣,才能真正留住人心。
这波操作不仅让七星山从无名小山变成文旅顶流,更给整个文旅行业提供了新的思路。
毫无疑问,未来那些能跳出传统营销框架,用真实和情感打动游客的景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份七星山赛事运营与流量转化细节手册,里面包含选手筛选技巧、日常话题策划、消费场景对接等实操内容,方便景区直接参考使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