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恒志
2025年初冬,武汉“幸福世家”旅行社独家推出了河南开封旅游。历史文化名城开封是八朝古都,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其中有北宋时期包拯打坐持公的“开封府”。
依照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传世之作《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建立的“清明上河园”,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镇”之首的朱仙镇,集皇家园林、历史文物和秀美风光于一体的龙亭景区,中国汉传佛教十大名寺之一的“大相国寺”,以及多主题、多景观的大型游览区“万岁山·大宋武侠城”等。
但最亮眼的行程是参观河南开封市兰考县《焦裕禄纪念园》。兰考,一座不朽的县城;焦裕禄,一个响亮的名字,吸引我们这些古稀之年的游客欣然前往。
1966年2月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送了由穆青、冯健、周原三位记者合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次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全文发表,并配发了向毛主席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社论,在神州大地引起了热烈反响,掀起了向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热潮。
董必武为焦裕禄写的诗词碑
那时我还是一个正在读初二的学生。根据班主任、政治老师的安排,我作为班长组织全班同学学习了这篇通讯,焦裕禄的先进事迹深深打动了我的心,焦裕禄的名字铭刻在我的脑海里。
1968年入伍后,1970年调到团宣传股任报道员,我又找来焦裕禄的事迹通讯反复学习,既学习焦裕禄同志如何做人做事,又学习记者们如何写先进人物,使我受益匪浅,这篇著名通讯我一直珍藏至今。
焦裕禄,1922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山东淄博博山县人,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尉氏县大营区委副书记、区长,共青团郑州地委第二书记,洛阳矿山机器厂车间主任、调度科长,尉氏县委书记处书记,兰考县委第二书记、书记等职。
1964年5月14日因患肝癌病逝,年仅42岁。他逝世后曾被评为“建国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百年中国十大人物”“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最美奋斗者”。
他在短暂的人生中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事迹被概括为“焦裕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有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焦裕禄同志虽然已经离开我们一个甲子了,但人们依旧怀念他,赞颂他,学习他,他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全党、全国人民心中,他的革命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焦裕禄纪念园》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城北关原黄河故堤沙丘上,始建于1966年2月,占地面积91.7亩,2007年,原焦裕禄烈士陵园改建为《焦裕禄纪念园》。
纪念园由革命烈士纪念碑、焦裕禄墓、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等建筑构成,现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中心,全国党员干部净化心灵的重要场所,每天从全国各地前来缅怀、瞻仰、参观的人们络绎不绝。
纪念馆展出的300多幅版面、照片,90多件遗物,生动展示了焦裕禄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重点突出了他担任兰考县委书记时的感人事迹。焦裕禄调查“三害”奔走千里的路线图,下乡救灾时使用过的雨伞雨衣、为减轻疼痛被顶成破洞的办公藤椅......
听着这些感人肺腑的故事,看着这些真实的物品,我们这些深受焦裕禄事迹教育的一代人心情很不平静,结合现实生活的实际,感触比较深的有这样几点:
一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治好“三害”死不瞑目的执着追求和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黄河“18弯”最后一道湾就在兰考境内。千百年来,一条条黄河故道把兰考地貌糟蹋得不成样子。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
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二十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二十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十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年最低水平。
众多灾民饥寒交迫,离乡背井,外出逃荒要饭,正是在这样的关口,党组织派焦裕禄来到兰考。他是“临危受命”啊,焦裕禄当时已身患肝病,但他对党的重托没有推辞,对36万父老兄弟的期待没有辜负。
焦裕禄在兰考仅仅工作了475天,全县149个大队,他走了120多个,他不唯上,不唯书,组成“三结合”调查队,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行程5000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找到了治服“三害”的方法,初步改变了兰考的面貌。
这个豫东历史上的缺粮县份,1965年粮食已初步自给,当年的持续干旱、暴雨、大风,全县没有一个大队受灾。焦裕禄临终前对组织提出的要求,把他的遗体运回兰考,埋在沙滩上,“活着我没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不像现在有的庸官,不思进取,熬年头,混日子,几年,十几年过去,“涛声依旧”,面貌未变。有的为了名利地位,欺上瞒下,急功近利,弄虚作假,搞得天怨人怒,相比之下,真是天壤之别啊。
二是牢记宗旨,执政为民,时时、处处、事事把人民放在心上的公仆情怀。焦裕禄同志有一句名言:“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上任伊始,他深夜带领县委“一班人”到火车站看望受灾逃荒的灾民;风雪弥漫,他拄着拐杖,出现在孤寡老人面前;为了救灾,渡过粮荒,避免饿死人的现象发生,他顶着压力,支持县长到外地买议价粮,并敢于承担责任,保护县长......
焦裕禄为减轻肝痛按破的藤椅
群众赞扬焦裕禄“心里装着群众,唯独没有自己。”他心中装着群众,群众心中也记惦着他。他病重时,很多群众自发到医院探视他。1966年2月26日,根据焦裕禄生前的遗愿和兰考人民的强烈愿望,河南省委决定将焦裕禄的灵柩从郑州迁葬于兰考。
当天兰考万人空巷,火车站人头攒动,当灵柩一出现,悲痛的人群就冲向前去,扶棺行走,哭声震天。墓前摆满了花圈,花束,墓地上方悬挂着巨幅挽联:“挥泪继承壮士志,誓将遗愿化宏图”,表达了全县几十万人民的心声。
可现在有些官,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对群众的“急难险盼”的事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这样的官人民怎么会拥戴呢?作为“父母官”,要把人民高不高兴,满不满意,赞不赞成作为检验自己工作的标准才是。
“为人民服务”不是挂在墙上,嘴上,纸上的标语口号,应该成为各级机关和领导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是廉洁奉公,一尘不染,重视家风的道德情操。焦裕禄同志身居高位,廉洁奉公,艰苦朴素,从不搞特殊化,他以身作则,对家属子女严格要求,防微杜渐,带出了好的家风。
一次儿子焦国庆看了一场“白戏”,多大点事,焦裕禄大发肝火,责令儿子当夜补钱,事后他举一反三,制定了《干部十不准》的规定。临终前,他对妻子徐俊雅千叮叮,万嘱咐,要求他死后不要向组织伸手,不能打着他的旗号谋取特殊照顾。
焦裕禄去世时,他妻子才32岁,上有两个年迈的老人,下有六个未成年的孩子,该有多少困难啊!他的妻子和六个子女,牢记焦裕禄同志的嘱托,克己奉公,爱岗敬业,没有一个违法乱纪,败坏家风的,受到组织和群众的一致好评,令人敬佩。
焦裕禄夫人徐俊雅与六个成年子女合影
反观我们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确实令人深恶痛绝。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的力度、广度、深度不谓不大,从中央到地方,从台上到台下,从在职到退休,不断有“老虎”落马,特别是这次二十届四中全会前,一次开除九名军队高级将领党籍,军籍,最大的官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何卫东,让人震惊。
他们贪赃枉法,不择手段地为自己、为家人、为亲人谋取私利,数额特别巨大,影响特别恶劣。“贪如水,不遏则滔天;欲如火,不遏则自焚”,反腐就是要出实招,用重典,杀一儆百,让贪官们身败名裂,人财两空,以儆效尤。
另一方面,要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大力宣扬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张体学、孔繁森、牛玉儒、杨善洲等一批先进事迹,造成优良作风扑面来的良好氛围,我们党只要大力发扬焦裕禄精神,一如既往地惩治腐败现象,何愁党风搞不好。
现在的兰考大地
来到兰考这片1800平方公里的热土,到处热气腾腾,红红火火,在焦裕禄精神的激励下,兰考2024年全县GDP突破460亿元大关,2025年前三季度GDP又增长6.6%,增速高于全省及开封市平均水平,城镇化与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就业与收入大幅增长。
正从传统农业县向现代化强县迈进,兰考面貌巨变,形势喜人,前景广阔。当年焦裕禄在病床上提笔写的《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文章,只开了个头,现在已由兰考人民写成。我们的焦裕禄书记地下有知,也会含笑九泉的。
焦裕禄同志是一个好党员,好干部,他不仅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楷模。焦裕禄同志去世后,党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学习和宣扬焦裕禄精神。
1966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亲切接见了焦裕禄的二女儿,年仅13岁的焦守云,给予亲切教导和鼓励。这以后的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或题写书名,纪念馆名,或写诗赋词,或亲临兰考参观,慰问亲属,建立专题教育的联系点,推动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
焦裕禄“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是榜样、镜子、丰碑,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特别是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时代呼唤焦裕禄,人民需要焦裕禄,要让焦裕禄精神永远激励亿万人民继往开来,砥砺前行。
郭沫若为焦裕禄写的诗词碑
2025年11月18日于武汉
编辑:方迎欣《白浪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