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德州市举行“十四五”发展成就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六场,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市文化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成就。德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柳骁介绍,“十四五”时期,全市文旅系统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杂技剧展演登上国家大剧院,134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
德州市文旅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成功创作一批文艺精品。比如,音乐剧《大地苍茫》入围全省舞台艺术重点选题创作项目,正在创排的音乐剧《日出渤海照天山》列入2025年度山东省舞台艺术重点选题创作作品公示名单,杂技剧《山水国潮》获评第十二届全国杂技展演优秀剧目,登陆国家大剧院北京艺术中心成功展演,德州市杂技团成为全国首登国家大剧院的地市级杂技院团。原创动画片《海岛金山传奇》、音乐剧《大地苍茫》、旅游演艺《大河上下》入选“齐鲁文艺高峰计划”,其中《海岛金山传奇》还获得了国际电影节提名。小品《全面曝光》荣获第十三届山东文化艺术节群众艺术优秀作品奖,并斩获长三角地区暨第17届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金奖。
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提升服务效能,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设施网络日益健全。市文化馆、市博物馆成功晋级为国家一级馆。22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中有国家一级馆17个。134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创新建成城乡书房65家、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7家。服务供给精准高效。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年均开展“四季村晚”、广场舞大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超万场。临邑县前杨新村成功获评全国冬季村晚示范展示点。深入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送戏下乡年均超6000场。
文旅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双提升”,主动深度融入京津冀
德州市文旅局全面提升文物保护与非遗活化利用水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新成效。文物保护扎实有效。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阶段性工作,普查经验被国家文物局推广。南运河德州码头段保护工程等项目列入全国文物保护项目计划。考古工作进展顺利。陵城神头墓群入选省级考古遗址公园。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制度,考古前置改革走在全省前列。非遗保护整体推进。非遗保护体系更加完善,运河文化(德州)生态保护区获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德州扒鸡股份有限公司入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产业规模持续壮大、质量效益同步提升。重大项目支撑有力。“十四五”期间,乐陵影视城、欧乐堡动物王国、宁津德百杂技蟋蟀谷等标志性重点项目建成投用,15个项目被纳入省文旅厅重点关注的文旅项目名单,数量居全省第一。董子文化街2024年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旅产品品质显著提升。齐河黄河国际生态城成功创建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山东省首家沿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最美金秋畅游黄河”之旅等3条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积极培育高品质旅游住宿,首次实现德州12个县市区星级饭店全覆盖,亚朵等高端品牌酒店建成投用。2025年,德州市上榜美团旅行发布的全国国庆假期酒店预订增幅TOP10目的地。业态培育多元并进。整合文旅资源,培育德州文旅独特卖点。开展“影视游”,2025年全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德州市成功举办,乐陵影视城迅速“出圈”,推出的行进式观演活动累计吸引游客50万人次。激活“演艺游”,新青年音乐节、“音为有你爱上德州”群星演唱会、开心麻花演出、刘老根大舞台等大型营业性演出轮番登场。特别是,新青年音乐节连续两年在德州市举办,累计吸引全国10万名乐迷来德,带动消费近4亿元。
构建新媒体营销矩阵,“德州文旅”影响力持续扩大。齐河立体式营销案例成功入选全国旅游宣传推广优秀案例。《中国旅游报》专版刊登德州市文旅发展成果。2025全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美食争霸赛、非遗美食嘉年华、文化和旅游部精品项目交流对接等省级以上文旅活动,带动德州出圈出彩。今年1-10月份,全市旅游人数达4127万人,同比增长12.97%;旅游收入达245亿元,同比增长13.03%。主动深度融入京津冀,推动6家景区和1个特色演艺项目入选2026版京津冀旅游一卡通目录,这也是省内首个地市,进一步扩大德州市旅游在京津冀主要客源地的品牌知名度。
持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验
发布会上,德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三级调研员牟正君介绍,“十四五”以来,德州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提升服务效能。
设施网络全面跃升,构筑城乡一体“新格局”。“十四五”期间,德州市积极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持续夯实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重要阵地,全市13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实现整体跃升,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呈现“星火燎原”发展之势,已建成城乡书房65家及其他特色空间37家,成功打造“15分钟城乡阅读圈”。全市多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省级、国家级大赛中获奖,“城乡书房+产业园”“城乡书房+公园”等新模式不断涌现,使公共文化服务更加触手可及、更具温度。
服务供给精准丰富,激活文化惠民“新引擎”。“十四五”时期,德州市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切实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重点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延时开放,在市文化馆增设市民夜校,大力支持场馆延时期间向社区、村居、园区、商圈等延伸服务,全力构建大动脉通畅、小血管丰富的服务矩阵,文化惠民实事成效显著。年均持续举办健身彩带龙、群众性小戏小剧、广场舞大赛等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超万场,精心打造“百团汇演”“四季村晚”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让文化之花在基层沃土上绚丽绽放。
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培育提质增效“新土壤”。“十四五”时期数字化深刻改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逻辑、传播机制与治理方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经历着数字化跃迁与结构性重塑。德州市持续推动“智慧图书馆”和“公共文化云”“云展演”等创新实践,提供云阅读、云培训、云展览、云演艺、云课堂等线上服务,扩大服务覆盖面,实现从“被动推送”到“主动共创”的精准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进入“数据驱动、场景融合”的新阶段。
她表示,下一步,德州市将在推动城乡服务更加均等、数字赋能更加深入、活动供给更加丰富上持续用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验。
记者:孙锋 编辑:郑楚翘 校对:杨荷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