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下午,平江街道拙政园社区党委联合苏州市档案馆、苏州博物馆、苏州琥珀博物馆、中共姑苏区中共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委员会联合主办“探寻古城足迹、智启科技兴国”主题活动在古城核心区域有序开展。来自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30名教师、学生及党团员代表循着“历史—技艺—未来”立体脉络,先后赴苏州市档案馆、苏州琥珀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政研学。
在“丝绸档案”里触摸初心
踏入苏州丝绸档案馆,仿佛穿越千年。踏入苏州丝绸档案馆,仿佛穿越千年,来自苏大的学生们围在展柜前,细赏宋锦霞帔上流转的云鹤纹、缂丝团扇里若隐若现的山水,指尖隔着玻璃轻触,惊叹经纬交织的奇迹。讲解员一句“一根丝线可分十六股”,引来齐声“哇——”的震撼。闪光灯此起彼伏,有人悄声说:“原来我们的祖先把银河织进了布。”走出馆时,大家心里都缠上一缕柔光,牵住返乡的路,也牵住再来的梦。此刻,丝绸不再只是布料,而是历史与匠心的交织,是青春与文化的对话。
于“时光胶囊”中淬炼匠心
踏入仿古铜钉大门,苏州琥珀博物馆馆长朱永兴已守在门口。暖黄射灯像是穿越亿年的阳光,把展厅照得通透。往里走,标本柜里各式各样的琥珀,像把晚霞、朝霞、夜色与海浪统统凝固,小件精致得让人不停交换眼神,最先撞进视野的是那只“琥珀茶壶”——整块金珀掏出壶身,壶嘴与把柄用深色血珀拼接,灯光照射下,似乎有茶汤色光在壶壁里缓缓流动,仿佛只要倾侧,就能倒出万年前的松脂甘露。大家围着玻璃柜“哇”声不断,而展厅里的“馆藏之宝”让所有人瞬间安静,那是一块拳头大的虫珀。苏州琥珀博物馆馆长朱永兴说道,虫珀形成概率极低,昆虫被松脂滴裹后必须迅速被掩埋,再经地壳变动、高温高压,才会变成今日的“时间胶囊”。听到这里,有同学低声感慨:“原来我们看到的不是化石,是一场意外的‘封印’。”参观结束后,朱馆长邀请大家来到体验区,亲手制作手工琥珀手串。在老师指导下,触摸天然琥珀、穿绳编结,每一步都凝聚着专注与创意。短短的半小时里,一串串独一无二、象征着平安顺遂的琥珀手串在指尖诞生。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亲手触摸与制作,更深刻感受到琥珀的温润质感与岁月沉淀之美。
博物馆里的千年文物开口讲“强国思政”
学生们来到苏州博物馆的暢观楼,来自博物馆协会的朱博士引导大家抬起头,看粉墙黛墙怎样借来隔壁拙政园的光景,他说,博物馆热不只拍片发圈,更是空间与历史一起冒出的微汗。于是学生们在之后的参观中放慢脚步,在留白里听见贝聿铭的铅笔沙沙,看见文徵明的墨痕悄悄晕开。有人摸一摸紫藤花影,说抓到明代的风;有人数着片石假山裂缝,说算清宋朝的褶皱。参观博物馆的学生纷纷表示道,“热是体温,也是时间回潮,把熟悉的苏式生活重新蒸出一层淡淡松香。茶歇散场,大家把未拍的空镜留在心里,带走一身轻省的‘苏博热’”。
跨越600年的青春回答
“此次“探寻古城足迹、智启科技兴国”主题活动,依托多个文化场所,串联起不同主题内容,通过参观、体验、聆听等多种形式,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集中学习与交流的机会。进一步增强了认识,拓宽了视野,收获较大。也让我们明白了强国,就是一代代人把‘小我’写进‘大我’的复合过程。”活动尾声,来自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的学生向大家分享体会。
拙政园社区党委副书记濮俊彦表示,“探寻古城足迹、智启科技兴国”活动,为校地共建搭起一座“双向奔赴”的桥梁。档案馆、琥珀馆、博物馆串起的历史—技艺—未来立体课堂,让沉睡资源“活”起来,也让青年学子“动”起来;社区则当好“转换阀”,把高校专业优势转化为古城治理新动能。今后我们将持续引入高校力量,让青年在街巷完成第二课堂,让社区在共建中提升文化能级,实现“青年成长”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