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四川省中小学首个秋假正式落地。相较于传统节假日以休闲度假为主的消费属性,秋假叠加了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要求,为文旅产业升级提供了全新赛道。
集“高原风光、民族风情、红色记忆”于一体的凉山,依托“彝海结盟地·五彩大凉山”核心品牌,以“教育+文旅”深度融合为突破口,精准锚定秋假“成长型消费”需求,赏秋游、文博游、自然探索游等迅速成为文旅市场主流。
五大研学场景齐发力
解锁成长型文旅新体验
从邛海湿地的生态画卷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科技高地、从彝海结盟的红色记忆到“国家级非遗20项、省级138项、州级356项”的深厚文化积淀,凉山自然、科技、红色、非遗、文博五大类教育资源,让秋假处处皆是生动的研学课堂。
在邛海湿地公园,澄澈湖水倒映着湛蓝天空,成群候鸟在水面嬉戏,家长们带着孩子沿湖漫步,投喂候鸟、观察水生植物,沉浸式感受凉山生态之美;泸山步道上,孩子们化身“小小探索家”,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辨识山间植被、聆听自然故事,让户外课堂充满野趣与新知。
航天科技研学领域同样热度高涨。“北斗村”航天农文旅研学基地依托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这一独特资源,组织青少年走进火箭总装厂房,近距离观摩航天重器,了解航天知识,感受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火把广场的“北斗之上·星际幻城”体验馆内,360度VR环幕影院让孩子们“身临其境”穿梭于宇宙星系,在震撼的视听体验中探索宇宙奥秘,点燃科学梦想。
非遗传承研学则让民族文化在指尖流淌。建昌古城、大石板古村的漆器工坊、彝族刺绣工作室里,青少年们围坐一堂,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指导下学习漆器绘制、刺绣针法,在一针一线、一漆一画间掌握传统技艺,触摸民族文化的深厚根脉。
红色教育研学让红色基因在沉浸式体验中实现代际传递。冕宁县彝海结盟纪念馆内,投影技术重现了红军与彝族同胞歃血为盟的历史场景,讲解员生动讲述革命故事,青少年们肃立聆听,从革命先辈们的事迹中汲取奋进力量。
文博教育研学也为孩子们打开了了解历史的窗口。凉山州彝族历史博物馆内,文物与史料搭建起跨越时空的对话桥梁,孩子们驻足观赏、认真记录,直观了解民族文化;凉山州脱贫攻坚陈列馆中,“悬崖村”钢梯模型、“土坯房变砖瓦房”的实景对比,生动再现了凉山脱贫攻坚奋斗史,让孩子们在亲历式体悟中厚植家国情怀、筑牢文化自信。
政策服务双轮驱动
引爆秋假消费新热潮
全域协同布局与政策精准赋能,为凉山秋假文旅消费市场筑牢坚实保障。
政策支持层面,螺髻山景区针对性推出“全国中小学及教师免门票、学生随行家长成人门票半价”政策,精准降低研学消费门槛,吸引了大量亲子家庭前往;服务保障层面,铁路部门加开动车组列车、优化全流程服务,全方位提升游客体验与消费意愿。
而建昌古城秋假期间的“满房潮”与商铺热销,正是全域协同与服务升级的生动写照。西昌某烧烤店老板坦言:“四川首次秋假,我们也是首次应对假期客流,缺乏经验,接待了1345桌顾客后,不少菜品都提前卖空,还得跟没吃上的顾客说抱歉!”
据悉,2025年1至10月,凉山累计接待游客超7000万人次,旅游消费总额突破700亿元,双双实现20%以上的高速增长,文旅产业已成为驱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此次秋假文旅市场的热潮,进一步巩固了凉山“夏季清凉、冬季暖阳”的全域全时旅游格局,不仅推动自然生态、文化遗产、科技资源高效转化为可消费的文旅产品,更以教育赋能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深度统一。
凉山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教育+文旅”融合发展,不断丰富研学产品供给,提升服务品质,让五彩大凉山的独特魅力持续绽放,书写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记者 陈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