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华侨报》总主笔 蒋丰
2025年初冬的阳光打在京杭大运河水面,碎成一片片金色的鳞。年轻的“老友”俞聿舟带着我从无锡华怡明都大酒店出来,顺着无锡南长街与下南塘街慢慢前行,让人仿佛走进一条被茶香悄悄浸润的长巷。我早就听说过,茶是无锡这座城市的底味——温润、含蓄、不急不躁。而这一条街上几十家风格迥异的茶馆,则把这底味泡成了风景,泡成了无锡的性格。
若要从头细数,我最先被“汀兰茶馆”吸引。汀上兰花,本是吴地的温雅意象。茶馆门口恣意成长的植物,我一个都叫不出来名字,却能够感受到那风吹过后缕缕清香。店里多竹制与木器,像是把江南庭院搬入室内。喝茶的人低低说话,连光线都显得柔和。汀兰让人明白,无锡的茶,从来不靠喧嚣取胜,而是靠一份“静气”。
与汀兰茶馆相比,“茶檐下”就更像一处生活驿站。门头刻意做成斑驳的木檐,仿佛让人一抬头,就能看到春日新雨。不过,这里主张的是“书茶诗画”,要的就是“茶檐之下,音韵平生;小聚漫谈,畅叙幽情;书画雅集,翰墨留香;品茶言欢,书香为伴”。
转过街角,一块“凉茶铺——古方凉茶——非遗传承”的招牌跳入眼帘。瓷碗、铜壶、甘草、菊花、陈皮、柴胡……这一切像是从老无锡的夏天取来的道具。老板坚持“古方”,更把“非遗”二字写得极其沉稳。城市的年轻化浪潮里,这样的店像一粒重锚,把传统系住了。
很快,我又遇见“悦茗聚”。一看就是新中式风格:利落的线条,淡米色的墙面,木色桌椅静静摆着。悦茗聚有一种“干净”的美:空间干净、味道干净、茶心也干净。店里多是年轻上班族,似乎更倾向于“喝茶,也要颜值在线”。无锡的茶馆新风格之一,大抵如此。
说到“新风”,最典型的,是那家“锡式茶餐馆”旁边的“阿福茶馆。门口写着“得闲饮茶”,味道是粤式的,灵魂却是无锡的。阿福兼具港式茶点与江南点心,年轻人常来“打卡”。锡剧主题墙、复古收音机、茶台边的水汽声,都让人觉得这家店正在用一种戏曲般的方式,把无锡的“旧时生活”唱进新潮文化里。
更年轻化的,还有可爱的“喵小茶”。招牌画着一只懒猫,店里随处可见猫元素,糖果色的装修,让人一进门就心情变甜。这里的茶并非传统花茶,而是各种创意混搭:荔枝绿、桂花乳、撞奶乌龙……每一杯都像专为社交媒体准备。无锡茶馆的新审美,在这里走向软萌。
“日茶夜酒”则走向另一端。白天是茶铺,夜里是小酒馆,无锡的年轻人称其为“会变身的店”。白日里喝的是茉莉与乌龙,到了夜色降临,灯影换暖,翠绿茶罐成了酒杯的陪衬。无锡人的生活节奏,就这样在一间店里被重新定义:茶不再只是长辈的悠闲,也可以是年轻人的情绪出口。
“初见茶”的名字非常文青。招牌上的文字更在提醒路人——“人生若只如初见,慢—生—活”,让整家店像是一本打开的手账:花影、纸灯、透明茶壶,连茶汤都是淡雅的颜色。年轻的情侣肯定会喜欢这里,因“初见”两个字本身就带着故事感。茶能不能遇见浪漫?在这里,答案是肯定的。
沿河而下,“鸿鼎轩茶舍”与“且来喫茶”就显得沉稳许多。鸿鼎轩偏古雅,木雕镂空、香炉轻烟,让人想到旧时的文人雅集。相邻的“且来喫茶”则把雅致放得更随性:喝杯好茶,偷半日闲——这句写在门头的话,让我突然觉得,无锡的茶馆都有一种共同气质:不急,且慢,人生悠着。
走着走着,一块非常特别的招牌映入眼帘——“三宁茶馆:允许喝茶的人先富起来,进门发财”。店内摆着“金元宝”样式的茶罐,桌上还放着“发财茶垫”。老板说这是“打工人压力治愈室”。无锡茶馆的幽默感,大概在这里表达得最洒脱。
再往里走,是下南塘最早的茶馆“老谢茶馆”。它并不抢眼,甚至有点素朴,但那股粗粝的旧味,是其他店模仿不来的。老谢的茶,是实诚的本地味:苦尽回甘,却稳稳当当。它的存在让人明白,无锡茶文化的根,是从生活里长出来的。
“茶行健”的主人显然是把《周易》里面的“天行健”改搬过来了,主打汉方养生茶,招牌大字写着“好喝更健康”。灵芝红枣、黄芪玉竹、姜枣桂圆……这是把“药食同源”的理念做成品牌。年轻人为什么愿意喝?因为好看、好拍,而且喝完不心虚。在无锡,养生也可以很时尚。
另一家“暇满阁茶馆”,名字就让人心生宽阔。店里窗明几净,木纹浅淡,像留白后的画卷。坐下来喝一壶白毫,整个人就开始松弛。
河景茶馆“渔棠赋”更是风雅得很:“慢煮茶、闲煮生活”。透过窗外,就是缓慢的水波与偶尔掠过的船影。这样的茶,是时间泡出来的。
而最时尚先锋的招牌莫过于“煮雪问茶味——喊你淇茶啦!”这家店把古典诗意与网络语言硬生生揉成一个句子,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无锡的茶馆,连冷幽默都能泡出味来。
临河茶座不少,围炉煮茶成了必备道具。冬天的河边,本来应冷风刺骨,可炉火与茶香却让人心生暖意。煮茶时的噼啪声,是无锡冬天最治愈的声音。
“一草精舍”则更偏文人趣。这里卖服饰、做茶事活动,更像一个生活方式工作室。喝茶不只是喝茶,而是进入一种态度:审美、仪式、优雅的慢。
最后,当我们走到“冶春茶社”门口,赫然看到刻在石上的“冶春赋”。字里行间写着雅,写着春气,也写着无锡人骨子里那份柔软与清亮。冶春承载的是老店的自信——传统无需喊口号,它本身就站在那里。
在无锡,走完整条南长街与比邻的下南塘街,我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无锡的茶馆,不是单一的,而是兼容的;不是守旧的,而是在传统中不断生长。有的古意,有的可爱,有的雅致,有的幽默,有的传统得像老巷子,有的时尚得像咖啡厅。
茶在无锡,似乎不再是“长辈的专利”,也不是文人的孤芳,而是一座城市共同的体温。
在无锡喝茶,是在喝日子,也是在喝未来。
只要茶汤在手,无锡总能让你觉得,人间值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