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钱江湾
抵达开罗后,我最想探寻的,便是古埃及文明的完整脉络。而大埃及博物馆,恰是这样一座能一眼看尽千年风华的艺术宝库。
十一月中旬的江南已步入初冬,尼罗河畔的开罗郊外却依旧骄阳似火。驱车行驶在通往金字塔群的公路上,一座宏伟的建筑逐渐映入眼帘:这便是历时二十余年打造的大埃及博物馆。
距盛大开馆仪式,仅仅过去十几天,我有幸成为首批慕名而来的游客,心中满是庆幸,能在这座“埃及献给世界的礼物”刚揭开面纱之际,踏入这片串联起五千年文明的时空殿堂。
这座全球最大的单一文明博物馆,从1992年构想到2005年正式开工,再到历经经济危机、政治动荡的数次停摆,最终于2024年试运行,二十余载的建造历程本身就是一段跨越世纪的坚持。
在家时,我曾格外关注11月1日那天的开馆盛况:70余国代表团齐聚,王公贵族与各国政要共同见证,我国也派出部长级负责人作为“特使”莅临现场,场面之隆重令人难忘。
这座耗资80亿元、占地50万平方米(约相当于75个足球场大小)的建筑,已然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新坐标。博物馆的石灰岩外墙与远处金字塔的岩体色泽浑然一体,三角形拼接的墙面模拟着沙漠的天然褶皱,200米长的“历史幕墙”上,象形文字砖雕串联起历代法老王名,这里是游客争相打卡的热门地点,站在墙前,便能真切感受到文明的厚重与沧桑。
步入主入口,瞬间被开阔的空间震撼。挑高数十米的穹顶下,天然光线通过倒三角天窗温柔洒落,既避免了直射对文物的损害,又让整个大厅明亮通透。地面的浅色大理石倒映着天花板的几何纹路,与外墙的自然肌理遥相呼应,现代建筑美学与古埃及元素在此完美交融。
大厅中央,一尊庞然巨像格外引人注目,这是重达83吨、高逾11米的拉美西斯二世站姿雕像。整块红色花岗岩雕琢而成的身躯英武挺拔,法老的面容威严庄重,深邃的眼眸仿佛仍在俯瞰他曾统治的王国,胸前纹饰与腰间腰带的细节清晰可辨,凝聚着古埃及工匠的极致技艺。
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围立四周,纷纷举起手机、相机记录这震撼瞬间,仰望的身影与巨像构成了跨越三千年的对话。更令人称奇的是博物馆对“太阳节”光影的精妙复刻,灵感源自阿布辛贝神庙的古老智慧:每年2月21日拉美西斯二世生日当天,阳光会穿过长廊精准投射在雕像脸上,为这位“太阳的宠儿”送上跨越千年的光之礼赞。
建筑师以现代科技重现古埃及的天文历法智慧,让自然光影成为连接古今的信使,这般巧思令人叹服。虽然我无缘在奇观映照的当天再度前来,但我猜想,能预约到那日参观的人,定是幸运儿。
博物馆用了大量展示空间呈现拉美西斯二世的文物,从他征战四方的石碑铭文到祭祀用的黄金器具,完整勾勒出这位法老的传奇一生。其中一块记载着卡迭石战役的浮雕石碑尤为珍贵,上面的象形文字清晰记录着战争的进程与胜利的荣光,配合全息投影的动态解读,让千年前的战场风云跃然眼前。
作为核心的中央大阶梯堪称建筑杰作,几千平方米的占地、高达六层楼的落差,构成了博物馆的中轴灵魂。阶梯两侧陈列着59件大型文物,从法老雕像、石柱到石碑石棺,涵盖古王国至罗马统治时期,形成一条“神祈与王权”的历史长廊。
这些曾矗立在神庙与陵墓前的重器,如今错落排列,让游人在拾级而上时,得以零距离与千年之前的神祇对话,感受不同时代的审美变迁与信仰力量。
拾级而上的过程中,我感觉每一步都能邂逅震撼人心的文物。左侧一尊古王国时期的狮身人面像雕像格外引人注目,狮身的肌肉线条饱满有力,人面的表情肃穆庄严,双眼凝视着远方,仿佛在守护着某种神圣的秘密。
不少游客驻足其前,调整角度与这座千年神兽同框,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右侧的石碑上,象形文字清晰可辨,虽历经千年侵蚀,却依旧能传递出当年的祭祀祝祷之意,有游客举起手机对照着铭文解读工具仔细辨认,试图读懂这份跨越时空的文字密码。
几尊小型法老坐像错落分布,雕像的面容刻画细腻,王冠上的纹饰精美繁复,游客们纷纷俯身拍摄细节,或是与雕像并肩而立,用镜头定格这份与“众神”如此“亲密”的独特体验。
阳光与灯光透过天窗洒在文物与游人身上,光影交错间,仿佛古今对话在此刻成真,每一处驻足与凝望,都充满了对文明的敬畏与好奇。
乘自动扶梯上行,12个主题展厅串联起完整的历史脉络,覆盖从公元前70万年史前时代到公元394年希腊-罗马时期的文明历程。4.5万平方米的展览空间内,超过10万件文物静静陈列,其中3万件为首次公开展出,涵盖了古埃及全境的考古发现。
从史前人类的狩猎工具到古王国时期的金字塔模型,从中间王国的文学手稿到新王国的宫廷器物,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文明的演进。印象深刻的是一组描绘尼罗河泛滥的浮雕,工匠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河水滋养土地、百姓欢庆丰收的场景,搭配墙面投影的古埃及农耕影像,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依赖尼罗河馈赠的古老时代。
展区内的低反射玻璃展柜与可调节灯光,让文物的每一处细节都清晰可见,摆放布局宽敞,视角醒目突出。这种对观展体验的极致追求,与老馆空间狭窄、拥挤憋屈的状况相比,显然是无法比拟的。
主展厅一侧,潮水般的客流会自动涌入,那便是万众瞩目的图坦卡蒙展厅,这里是整个博物馆的核心亮点。我粗游一遍后,想想又重新折回来,再游了十几分钟。作为首个完整展示图坦卡蒙全部近六千件陪葬品的场馆,展厅按照原始墓室布局还原出“法老的永恒之家”,让这位九岁登基、十九岁早逝的少年法老的故事完整呈现。
这个展厅最耀眼的“明星”是图坦卡蒙的黄金面具,展柜四周早已排起“一字长蛇阵”,来自全球的游客蠕动着小碎步,有序等待与千年国宝的相遇。重达11公斤的黄金面具静静悬浮在中央展柜中,纯金打造的表面镶嵌着琉璃与宝石,眼眉轮廓清晰,表情沉静肃穆,在灯光下流淌着温润而璀璨的光泽。与以往不同,这里不再禁止拍照,游人可以自由记录这份震撼,无需再为“小费通关”之类的事情困扰。
黄金面具附近,各类陪葬品按功能分区陈列:象征王权的黄金权杖与王冠纹饰精美,镶嵌着各色宝石;实用的黄金战车保存完好,木质轮轴与金属部件依旧稳固,仿佛随时能驰骋疆场;日常所用的黄金酒杯、香水瓶小巧精致,细节处尽显古埃及的工艺巅峰;甚至还有少年法老的玩具与游戏棋盘,让这位神秘的法老多了几分人间烟火气。
那具四层嵌套的黄金棺椁尤为引人注目,内层纯金棺上刻满祈福的象形文字,见证着古埃及人对永生的执着追求。通过AI技术与数字投影,展厅内还重现了1922年陵墓发掘的场景,黑白影像与实物文物交相辉映,让人在古今交错中感受考古发现的震撼。
胡夫船博物馆珍藏着两艘距今4500年的胡夫太阳船,这是现存最古老的大型木制文物。两艘巨船由上千块黎巴嫩雪松木拼合而成,1954年出土于胡夫金字塔南侧,历经数千年仍结构完整,仿佛能让人想见当年法老乘坐它巡游尼罗河的盛况。只可惜,由于时间关系,我没能好好游览这片展区。
临时展厅正在举办古埃及珠宝特展,黄金项链、宝石手镯等文物熠熠生辉,让人得以感受古埃及贵族的审美情趣。公共休息区简约舒适,绿植点缀其间,我伫立落地窗,一眼便能望见不远处的两座吉萨金字塔尖,现代建筑与古老遗迹隔窗相望,构成一幅跨越时空的壮丽画卷。
整座博物馆以三条放射状轴线精准指向三座金字塔,如同一幅文明的星图,将现代场馆与古老遗迹紧密相连。阳光斜照在石灰岩外墙上,与金字塔的光影重叠,仿佛时间在此刻折叠。这座历时二十余载建成的博物馆,不仅以宏大的规模与精妙的设计震撼人心,更以科技与历史的深度融合,让古老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
相较于老馆的紧凑幽深,新馆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将“藏”于库房的文物变为“展”于世人的瑰宝。它不再是冰冷的文物容器,而是引导观众读懂历史的向导,超过10万件文物在此构建起完整的文明叙事,精美的艺术设计则拉近了人与历史的距离。
走出博物馆时,络绎不绝的各国游人正在排队入内,一张张年轻学子的脸上洋溢着稚嫩的朝气,还有好些当地女生对着我们嬉笑,算是对远道而来的东方宾客最礼貌的招呼。
这座“埃及献给世界的礼物”,让沉睡千年的文物走出库房,让四大文明古国的奥秘得以彰显。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这样的博物馆无疑是心灵的驿站,它让我们静下心来,在古今对话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在文明传承中读懂永恒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