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洛阳老君山,当游客驻足欣赏金顶与云海时,另一群人正背着高过头顶的货箱,扛着数百斤的石料,沿着陡峭的石阶向上攀登,他们被称为“搬山工”,是维系山顶正常运转的重要力量。[沙尘暴]
最近,一位女搬山工夜晚上山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她叫雷玉琴,今年53岁,在这条山路上已经走了11年,每天清晨5点出发,有时忙碌到深夜12点,她运送的物资种类繁多,从矿泉水、方便面,到超过200斤的建筑材料。
从山腰到山顶,是数百级湿滑陡峭的石阶,雷玉琴每天要往返五六趟,每趟报酬几十元,常年负重使她的双手布满老茧,腰背酸痛成了常态,只有下雨天,她才能获得短暂的休息,尽管工作艰苦,她的脸上常带着笑容,她认为靠力气吃饭不丢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家人生活得更好。
雷玉琴的丈夫张兴平也在山上工作,2014年,夫妻俩从陕西汉中来到老君山谋生,后来不少老乡和亲戚也陆续加入这个行列,他们形成了两种工作模式:“长线”需要乘坐一程索道后再攀爬数百米台阶,“短线”则全程徒步负重上行。
即使在山顶气温较低,游客穿着羽绒服的季节,搬山工们仍常常累得满身大汗,夫妻二人每天收入约三百多元,虽然不算高,但他们对此感到知足,这份收入支撑着他们在异乡的生活,也支撑着远方的家人。
老君山的许多建筑,从观景台到庙宇,都凝聚着这些搬山工的汗水,一砖一瓦,都是他们用背篓一次次运送上山的,每当提及自己参与建设的景点,雷玉琴的脸上总会浮现出自豪的神情,她打算继续这份工作,直到干不动的那天。
这些劳动者的身影,已成为老君山不可或缺的风景,他们用最传统的方式,既支撑着山顶商户的正常运营,也撑起了自己的家庭,没有华丽的言辞,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他们的每一步,都踏得坚实而有力。
这些搬山工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平凡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的坚韧、乐观和对家庭的责任感,在每一个沉重的脚步中得以体现,或许下次登山时,当我们与这些负重前行的身影擦肩而过,可以给予更多关注与理解。
在老君山的云雾中,雷玉琴和她的同伴们继续着他们的攀登,每一步都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级台阶都见证着普通人的坚持与尊严,他们的故事,如同山间的清风,轻轻诉说着劳动的价值与生命的力量。
看了雷阿姨的故事,网友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看着雷阿姨背着比人还高的货物,眼泪差点掉下来,这每一分钱都是真真正正的血汗钱啊。”
“山顶一瓶水卖得贵真不冤,这搬运成本太高了,以后再也不抱怨景区东西贵了。”
“53岁,本应是享福的年纪,却还在为家庭如此拼命,太不容易了。”
“这才是真正的‘大力女神’,肩上扛的是生活,心里装的是家人,值得所有人尊重!”
“没有抱怨,只有埋头苦干,这种朴实的韧劲比很多大道理都动人。”
“他们用脚步丈量老君山的高度,用肩膀扛起了风景区的运转,是隐藏的英雄。”
“这负重比我们当年拉练还狠,而且他们是日复一日,佩服!”
“爬山时遇到过他们,每次都主动让路,听到他们沉重的喘息声,才真切感受到什么叫生活。”
“为什么不能多用机械运输?是不是成本考量大于对劳动者的保护?”
“他们的劳动保障到位吗?有没有保险?希望景区和相关部门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支持。”
你是否在旅途中遇到过这样的劳动者?他们身上哪些品质令你印象深刻?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闻与感受。
信源:潇湘晨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