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黔东南,依然流淌着暖意与活力。在西江千户苗寨,层层叠叠的吊脚楼间,芦笙悠扬,银饰闪烁;在镇远古城,㵲阳河畔灯火阑珊,历史与现代交融共生;在肇兴侗寨,鼓楼下侗族大歌婉转悠扬,涤荡心灵……这片被誉为“自然珍宝”“文化瑰宝”的土地,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
“过去,我们的景区是‘星星多月亮少’,资源虽好却各自为战。如今,通过联动改革,我们把珍珠串成了项链,让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了发展胜势。”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这份“转变”,源于对自身资源禀赋的深刻认知与再创造。黔东南州创新旅游景区联动工作机制改革,首要经验便是“立足资源,以自身优势实现赛道出圈”。

游客在西江千户苗寨景区体验“高山流水”
规划引领,从“各自为政”到“全域一盘棋”
改革,从顶层设计破题。黔东南州紧密衔接省级战略,高起点编制《黔东南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5-2040)》,首次明确构建“三山三江一中心”的旅游发展空间格局。
“我们以‘三区三村’为核心轴线,明确各景区功能定位,推动协同、错位、联动发展。”黔东南州景区联动管理机制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所谓“三区”,即西江、镇远、肇兴三大核心景区;“三村”则是火爆出圈的“村超”“村BA”“村T”三大乡村文旅IP。通过规划联动,打破了景区间的行政壁垒和同质化竞争,形成了有机整体。
在此框架下,《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总体规划》《镇远古城景区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相继出台,黎从榕“桥头堡”片区则以“一核三区”思路推进建设,一幅“全域皆景、景景联动”的壮丽画卷正徐徐铺展。
IP赋能,让“村字号”引爆“现象级”流量
这个夏天,榕江的“村超”赛场人声鼎沸,台盘的“村BA”篮球激情四射,凯里的“村T”T台时尚动人……这些根植于民间土壤、充满乡土气息的“村字号”活动,已成为黔东南旅游最闪亮的名片。

“村BA”现场
“我们也没想到,一场乡村足球赛能有这么大的能量。”榕江县足协相关负责人感慨道,“这恰恰证明了我们民族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是最大的富矿。”
黔东南州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机遇,建立“三区三村”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推动景区直通车互通、产品线路互联、宣传营销互推。“看‘村超’、游西江、玩漂流”成为许多游客的经典选择。强大的品牌联动效应,形成了到黔东南“游山水、赏非遗、看比赛、品美食”的独特吸引力。今年以来,系列节赛活动累计吸引近1000万人次参与。
活化传承,为非遗注入时代新活力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肇兴侗寨考察时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这为黔东南的文旅融合指明了方向。
在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现场,丹寨的蜡染、雷山的银饰锻造、各地的苗族刺绣等非遗项目,不再是静态的展示,而是通过与旅游商品、体验活动、舞台演艺深度融合,走进了游客的行程清单。

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巡游活动
通过推动“一酸一甜一汤一药”等特色产品进景区,开发非遗主题线路等,黔东南的非遗正从“保护对象”转变为“消费资源”,焕发出新的经济活力。
从有形的村落民居保护,到无形的非遗传承,再到引爆市场的“村字号”IP,黔东南州深挖本土特色资源,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高质量发展新路。资源优势,正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加速转化为产业强势、经济优势和发展胜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凌忠云
编辑 李丽
二审 余光燕
三审 安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