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运河之畔,千年文脉正以前所未有的热度“活”在当下,更“火”遍全网。近年来,济宁深耕文化“两创”,让沉淀于典籍、遗迹中的深厚文化底蕴,转化为可感知、可触摸、可参与的“现象级”文化潮流。探寻其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的升温密码,这不仅是一地一城的文化实践,更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绽放提供了宝贵范例。
古今相融,让文化“破圈”而出
如何让沉睡千年的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济宁以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曲阜尼山圣境,夜幕降临,一场融合现代光影技术与传统礼乐文明的盛宴精彩上演。当《金声玉振》的乐声响起,观众不再仅仅是旁观者,而是成为了这场跨越千年文化对话的参与者。与此同时,“三孔”景区也在悄然蝶变,通过开发线上研学、数字藏品、文创雪糕等新业态,吸引了大量年轻游客前来“打卡”,让这座古老的建筑群焕发出勃勃生机。
沿着京杭大运河漫步,历史的脉络在当下清晰延续。新建的博物馆群不再是文物的简单陈列,而是通过活态展演让过往的漕运盛景重现眼前。运河岸边的民俗表演者用质朴的乡音传唱着古老歌谣,街头艺术家则将运河故事绘成现代壁画。这条流淌千年的水道,正以全新的姿态融入现代城市生活,成为一条真正“流动的文化长廊”。
创意赋能,让IP“流量”变“留量”
文化要“火起来”,离不开创意的赋能与IP的打造。济宁通过系统化的创意开发,以文创产品为载体,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市场认可的“超级IP”,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两创”之路。
尼山圣境的“五德杯”以仁义礼智信为设计灵感,古朴雅致;运河记忆景区的“一串运河情”古八景手串,浓缩了古运河的秀丽风光;梁山水浒人物手办、微山湖荷叶茶具、任城牡丹籽油等,尽显儒家文化与水乡风情的独特魅力;鲁源小镇“不舍昼夜”冰箱贴、邹城孟府创意积木……一系列兼具文化内涵与时尚设计的文创产品,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潮品”,也将故事线上的“流量”成功转化为消费线上的“留量”。
济宁连续举办了41届国际孔子文化节、11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国际友城建成“中华文化之角·尼山书屋”5家,常态化开展“视听济宁”“文化济宁”“走读济宁”系列外宣项目1300余个……通过高频次的国际交流活动,将本土文化IP推向世界舞台,搭建起中国与世界交流互鉴的桥梁,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生活浸润,让文脉“扎根”生长
文化的生命力,最终要扎根于人民的日常生活。济宁推动文化“两创”的深层密码,在于将其融入城市肌理与百姓生活。
济宁深入挖掘“礼之用、和为贵”的时代价值,构建“和为贵”调解室模式。2024年以来,矛盾纠纷依规受理率达99.88%,按时办结率达97.48%,大量矛盾被化解在基层。“习语润儒乡”宣讲品牌组建了932支、共1.3万余人的宣讲队伍,以“家乡话、身边事、百姓理”解读政策、传递美德,“兖讲乐万家”“微湖桨声”等子品牌如繁花般遍地绽放。这种“百姓日用而不觉”的文化浸润,让文化传承不再是束之高阁的使命,而是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认同。
从尼山圣境的璀璨灯火到寻常巷陌的文创小店,从国际论坛的智慧激荡到社区讲堂的琅琅书声,济宁文化“两创”的实践已然绘就一幅“古今相融、创意赋能、生活浸润”的壮美画卷。这条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的升温之路证明,济宁的文化“两创”之路正越走越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交上了一份充满活力的“济宁答卷”。(评论员 莫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