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北碚区东北门户,静卧着一座名字里带着翠意的小镇——茨竹镇。茨竹镇历史源远流长,清初始建回龙场,1929年正式建茨竹乡,1993年由茨竹、寨坪、两岔河3乡合并组建茨竹镇。
镇名中的“竹”,既喻韧性生长之姿,亦藏节节向上之势,恰如这座小镇在区域发展中的全新角色——从过去的“省际交界地”,蜕变为今日“川渝合作前沿”。
一根竹,连通双城
“茨竹”二字,不仅是地名,更是一种象征。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频频亮相的川渝高竹新区,其名正取自四川邻水高滩镇的“高”,和重庆北碚茨竹镇的“竹”。
从“茨竹”到“高竹”,一个“竹”字,串联起的是地理的缘分,更是时代的机遇。
作为川渝高竹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北大道与210国道横穿过境,打通了通往川东的通道,也让茨竹从交通的“终点站”,变为“中转站”。从产业协同布局到公共服务共享,从生态共建到交通互联互通,这里已然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前沿阵地。
2020年以来,川渝联合在高竹新区推动社保、养老、医疗、税务、公安等行业领域事项,实现跨省域“一站通办”,建立政务服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实现“进一个门,办两省事”。
茨竹企业群众办事更添便利,同时锚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高竹新区建设战略机遇,紧扣本地特色积极布局农旅融合、生态康养、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稳步推动“川渝新区·山水茨竹”目标定位落地见效。
一座山,定义高度
茨竹的山水之间,藏着主城最美海拔差。
华蓥村偏顶梁子,海拔1436米,是重庆中心城区最高峰。
同仁社区,海拔388米,地势三面高、中间低,超过千米的落差,造就了层次丰富的自然景观。
春季,放牛坪的万亩梨花如期盛放,如云似雪,吸引无数游人踏春赏花。夏季,57%的森林覆盖率和高海拔,让这里平均气温比中心城区其他地方低3℃~5℃,成为名副其实的“清凉小镇”。
一颗梨,甜出产业
说到茨竹,就绕不开一颗梨。“放牛坪梨”不仅是水果,更是一个完整产业链的起点。
全镇梨产业规模已达2.1万亩,年产量约4.5万吨。“放牛坪梨”,不仅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更是茨竹农业的“金字招牌”。近年来,茨竹不断引进翠冠、翠玉、秋月等新品种,推动梨产业从“种得好”向“卖得好”升级。
在鲜果之外,梨膏、梨膏酒等深加工产品也逐渐打开市场,延长了梨产业价值链。
目前,茨竹已构建起以梨、蓝莓、雷竹、高山蔬菜等为核心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雷竹种植面积3000亩,高山蔬菜种植面积约200亩,口感清甜、品质上乘的农产品在周边市场拥有良好口碑和稳定销路。
一个IP,藏着和美乡村
如今,茨竹镇下辖16个行政村、2个社区,镇域面积113.96平方千米,森林面积7.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7%,先后荣获“市级生态镇”“国家卫生镇”“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等荣誉称号。
茨竹镇依托原有山水肌理和产业基础,大力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放牛坪景区每年吸引游客约3万人次,“梨花香”“采梨乐”已然成为茨竹的文旅IP。
与此同时,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2024年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4000万元。
茨竹,有山的沉稳、竹的韧性、梨的甜美,更有新区的昂扬锐气。站在新的时代机遇下,茨竹恰如一根雨后新竹,正破土而出、向上生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