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千年古城,在断壁残垣与古老乐声中,聆听丝绸之路的回响。
踏入库车,仿佛打开了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这座古称“龟兹”的西域名城,位于天山南麓,曾是唐代安西都护府的长期所在地,也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
阳光下,赭红色的天山神秘大峡谷宛如一团燃烧的火焰,这是亿万年的风剥雨蚀、洪流冲刷形成的旱地自然奇观。而我此行的目的,是要探寻那里千年积淀的历史遗迹与丝路文化。
一、苏巴什佛寺:梵音不再,佛光犹存
车子驶过一片荒原,远处浮现出苏巴什佛寺遗址的轮廓。这座始建于魏晋时期的佛寺,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是新疆佛教建筑群遗址的典型代表。
遗址分布在库车河东、西两岸,规模宏大。
站在这里,很难想象公元7世纪时,唐玄奘西行取经曾在此停留两个月讲经。9世纪后佛教在龟兹开始衰落,13世纪后苏巴什寺被废弃。
如今,只能从残存的佛塔、庙宇、洞窟、殿堂、僧房等建筑中,遥想当年这里的晨钟暮鼓、香火鼎盛。
二、克孜尔尕哈烽燧:丝路上的守望者
离开苏巴什,我来到了克孜尔尕哈烽燧。这座始建于汉宣帝年间的烽燧,是新疆时代最早、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古代烽燧。
它曾是汉唐时期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仰望这座残高约13.5米的土坯建筑,我仿佛看到汉唐的戍卒在此警戒瞭望,守护着丝绸之路的安宁。它的选址将军事警戒功能与开阔的自然地理环境相结合,体现了人类为保障和控制长距离交通对自然环境的依托与利用。
2014年,克孜尔尕哈烽燧与苏巴什佛寺一起列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三、库车老城:千年古韵与现代生活的交融
走进库车老城区,古朴的街巷、传统的建筑错落有致。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库车是新疆延续时间最长、历史文化遗产类型最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露天博物馆之称。
在热斯坦街道,曾经破旧的小巷经过“拯救老屋行动”后焕然一新。当地坚持最小干预原则,按照原工艺、原材料进行修缮,最大程度保留老屋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
库车王府是老城的重要地标。1759年清朝乾隆皇帝为表彰当地维吾尔族首领鄂对协助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功绩,专门派遣内地汉族工匠建造而成。
如今的王府是在原址基础上重建的,展示了近250年来库车王室家族的辉煌与没落。
四、龟兹文化:多元交融的丝路文明
库车是龟兹文化的发祥地,这种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龟兹非遗工坊,我见识了五彩斑斓的艾德莱斯绸和精美铜器制作。库车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目前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9个,其中国家级2项,自治区级5项。
历史上,“龟兹乐舞”不但在当地盛行,而且对中原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隋唐时期的十部著名音乐中就收录了三部“龟兹乐舞”。
至今,维吾尔族人民依然能歌善舞。
在库车大馕城,我品尝了刚出炉的大馕,观看了《杏花之约·丝路龟兹》歌舞演艺。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的方式,让古老的龟兹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五、保护与传承:让千年文化焕发新生
库车市以文旅融合为抓手,积极推进文化润疆工程。2025年初,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复同意《新疆库车丝绸之路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示范区按照“一带四区”总体空间格局,系统性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当地还推动非遗项目进校园,鼓励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让青少年从小接触、了解非遗,增强文化自信。同时,通过发放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展演等方式,提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积极性。
夜幕降临,库车大馕城的穹顶亮起繁星般的光点,演出中的驼铃声与夜市摊主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站在清城墙遗址前,抚摸斑驳的土墙,这座曾经用于防御的军事设施,如今静静矗立在现代化城市中。
历史从未远去,它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