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资江南岸由西往东行,从会龙山大桥至龙洲大桥大约3公里的路段,是益阳市民散步、休闲的热门地带,这里不仅风景如画、一步一景,更有一系列以“山乡尚礼”为主题的文明驿站,一群群志愿者在此提供义诊、义剪、义务磨刀等服务,把点滴暖意汇成一股文明暖流。
初冬的资江边,水波轻漾,倒映着两岸绿意,沿江风光带早已热闹起来。晨练的老人、散步的夫妻、赶早的学生……他们不仅是这条路上的行人,更是“山乡尚礼”资江文明带的参与者和见证者。“阿姨,您的头发有段时间没剪了,我帮您修修。”在大渡口广场的“银剪生辉角”,52岁的理发师陈春梅正利落地为一位老人修剪头发。她经营一家社区理发店,却总抽空来这里做志愿者。“能为大家做点事,心里踏实。”她笑着说。不远处,“渡口磨刀坊”文明实践项目负责人龚年珍手持磨刀石,熟练地打磨着居民送来的刀具。龚年珍告诉记者,磨刀看似小事,却是很多家庭的急需,去年,她特意学了这门手艺,如今已成为文明带的“红人”。
同行的赫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负责人黄琼瑜告诉记者,这不是一条普通的沿江步道,从2024年起,赫山区以“山乡尚礼”为主题,系统打造资江文明带,将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沿途17个特色点位,串联起道德宣讲、文化体验、便民服务、健康咨询等多种功能,让文明从概念变为触手可及的温暖。 “过去文明实践站活动少、人气低,现在不一样了。”黄琼瑜介绍,在白鹿湾广场的“文艺时光广场”,每周都有花鼓戏、皮影戏演出;在“天幕手工坊”,羊舞岭陶瓷、明油纸伞等非遗作品吸引市民驻足;在“银城书屋”,读者可静享阅读时光,也可参与主题沙龙……赫山区将“益阳古城十景”、双桡龙舟、茯茶茶艺等本土文化元素融入文明实践,让传统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现场一位带着孩子参加艾灸制作活动的家长开心地说:“没想到老手艺这么有意思,孩子玩得不肯走。”
记者了解到,“8+N”志愿服务体系是赫山区推进区域文明实践的重要机制。8支专业队伍提供标准化服务,N支特色队伍灵活响应群众需求。益阳市资水阳光志愿者协会、益阳市心连心志愿者协会、益阳市东方红志愿者协会等本土社会组织也加入运营,形成“专业引领、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志愿服务生态。在西流湾社区的“健康服务点”,医护人员每周三上午为居民义诊;在“爱心便民屋”,工具、药箱、雨具一应俱全;在“邻里商议事纳凉坪”,居民可畅谈社区事务,共议身边小事……“山乡尚礼”资江文明带的赫山实践表明:文明建设不是一阵风,而是润物无声的长期耕耘。系统谋划、人民至上、机制创新、文化融合,正是赫山区探索出的4条关键经验。走在这里,不仅能看风景,更能真切感受全国文明城市的温度与高度。
【来源:益阳市人民政府网_区县市动态】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