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官方建议公民暂缓前往日本,这事儿刚出来,旅游圈和股市直接交出了答卷。
我本来以为只是部分游客改改行程,后来发现这连锁反应比想象中猛烈多了,连日本的经济都跟着泛起了涟漪。
日本市场遭双重冲击
东京成田机场的中国航线,单日预订量直接跌了六成多。
京都、奈良那些靠中国游客撑场面的旅馆,空房率一下子冲到了七成,老板们估计对着空房间犯愁。
从11月15号开始,中国航司那边的赴日机票取消量就没停过,累积到现在已经快50万张了,差不多是总预订量的三分之一。
北京的取消率尤其高,比其他城市都显眼。
本来想,少了中国游客,日本旅游业能不能靠其他地方补上?后来发现压根不现实。
香港、澳门的游客要是也跟着减少,日本旅游市场的恢复怕是要难上加难。
游客们不往日本去,钱自然就花到别的地方了。
韩国趁机冲到了出境游热门目的地榜首,泰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这些地方也跟着沾光。
新加坡、悉尼、巴厘岛的搜索量都涨了不少,看来大家的出行需求一点没减,只是换了个目的地而已。
股市的反应更是毫不含糊,11月17号那天,日经225指数一开盘就往下掉,直接跌破了50000点。
全日空、日本航空这些航司的股价跌了3%到4%,铁路、酒店相关的企业也没能幸免。
最惨的是资生堂,一下子跌了11%还多,三越伊势丹、东京迪士尼运营商也跟着大跌。
这波下跌完全是市场用脚投票,毕竟中国游客的消费力,早就和日本这些产业绑在了一起。
中国游客是关键支柱
日本旅游业占他们GDP的7.5%,本来就是拉动消费、带动就业的关键板块。
这几年日本经济不算景气,日元贬值让美元计价的GDP一个劲往下滑,旅游业更是成了重要的增收引擎。
而这个引擎能不能转起来,中国游客的话语权可太大了。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内地去日本的游客快750万人次,比去年涨了不少,妥妥的日本入境游最大客源地。
2024年更夸张,中国游客占了日本外国游客总数的近五分之一,消费额更是遥遥领先,人均花1.3万人民币。
如此看来,中国游客虽然人均消费不如英国、澳大利亚游客,但架不住人多、能买啊。
上海、北京、广州这三个地方的签证发放量占了总发放量的八成多,长三角的朋友果然是赴日旅游的主力军。
日本有位研究员说,中国赴日游客要是大幅下滑,日本GDP会减少0.36%。
本来觉得这个数字不算特别夸张,后来发现日本2025财年的GDP增长预期才0.7%,这一下就抹去了预期增幅的一半还多,对本就艰难的经济复苏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中国游客的消费习惯,早就深深嵌入了日本经济的方方面面。
药妆店的收银声、京都和服租赁店的忙碌、北海道滑雪场的缆车运转,还有东京银座奢侈品柜台前的长队,这些场景里都离不开中国游客的身影。
很显然,一旦这股人流停下来,震动的不只是游客的行程,更是日本旅游生态的根基。
全球旅游离不开中国
中国游客的影响力可不光局限在日本,2020到2023年全球旅游业“去中国化”那阵子,各国的惨状怕是最有体会。
日本损失了4.8万亿日元,京都那些高级料理店才发现,除了中国游客,压根没人能接盘。
巴黎老佛爷百货的奢侈品区,没了中国旅行团,一下子就冷清了下来。
普吉岛的酒店入住率更是跌到了10%以下,惨不忍睹。
各国当时都急坏了,新加坡搞“旅行泡泡”,迪拜招揽数字游民,马尔代夫转头去拉印度市场。
无奈之下,这些尝试都没什么效果,印度游客的人均消费只有中国游客的三分之一,根本填不上缺口。
离了中国游客,很多旅游目的地是真的玩不转。
现在全球各地的景点,到处都能听到中国话,“世界的尽头都是中国人”这话真不是段子。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旅游早就从奢侈品变成了刚需。
2025年中国出境游人数预计会超过1.55亿人次,这个体量放在哪都是不可忽视的力量。
更何况,全世界每六个人里就有一个中国人,这可不是简单的“世界村”,说是“华夏分区”都不为过。
毫无疑问,中国游客一直用实力证明自己是全球旅游业的“甲方爸爸”。
为了吸引中国游客,韩国对中国团体游客实行临时性免签,南非推出快速签证服务,很多地方都加了中文标识、定制了专属旅游产品。
如此看来,中国游客的“用脚投票”,正在深刻影响着全球旅游市场的格局。
中国游客的崛起,背后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消费能力的提升。
这股力量不仅能撼动日本的旅游和资本市场,还能让全球旅游目的地主动调整策略。
未来,随着中国出境游市场的持续壮大,全球旅游业会更加重视中国游客的需求,形成双向互动的良性生态。
而日本旅游业想要摆脱“中国依赖症”,怕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