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光粼粼的灞河。 西安浐灞国际港供图
我与浐河、灞河的缘分,始于邂逅,归于热爱。
上学时,学校在西安城南,我只在回老家时偶尔路过浐灞河。记忆里,这一片总带着几分遥远与荒凉——河滩裸露,岸边鲜有绿意,与书本里“八水绕长安”的盛景相去甚远。
真正走近它们,是2019年来到这里工作以后。这片水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让我满怀期待——不远处的中欧班列(西安)奔驰不息,西安国际会议中心、会展中心等重大项目正加速落地。我暗下决心,要为浐灞河重现生机出一份力。
2020年,“三河一山”绿道建设启动。那段时间,沟通方案、细化设计、踏勘现场、督导检查……我们团队每个人都要同时跟进多项工作,连轴转成了常态。记得有一次协调跨河桥梁施工,我们连续3天在工地蹲守,直到成功解决管线迁移难题。
绿道建设中,我们特别注重系统化、生态化、人文化。比如在灞河右岸,保留了原有柳树基底,补种彩叶林带,让岸边春天樱花海棠绽放,秋天银杏红枫交织,成了市民喜爱的打卡地。
生态变好的直接证明,是鸟儿回来了。第一次在灞河看到白琵鹭时,我内心的激动难以言喻。看着它们在浅滩涉水觅食,用长长的喙拨动水波,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是日复一日的巡查、清理、修复,让这片水域有了吸引珍稀鸟类的底气。
今年春天,有市民发现一只受伤的水鸟被风筝线缠住,立刻打电话求助。我们协调相关人员解救时,周围居民也自发帮忙。每次巡河,看到居民在绿道上唱歌跳舞,孩子们饶有兴致地蹲在亲水平台边观看水鸟嬉戏,我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现在的浐灞国际港,鸟类种群数量从最初的200多种增至447种,水域面积达1200余公顷。中华秋沙鸭、朱鹮也成了常客,这些对栖息地要求极高的精灵,是最好的生态“评委”。
这份生机的背后,离不开70名河湖长的默默守护。他们管护着4条河流、3个湖泊,去年就巡查近4400次,为鸟儿留住了家园,也为城市守住了绿意。
日常巡查时,我结识了一位住在灞河附近社区的退休老人。他经常带着速写本,在亲水平台画河道景观、灵动水鸟。老人专注的神情和精美的画作,让我意识到:奔流不息的河水,已经成了大家的情感寄托。
浐灞河,又成了好地方。30多公里的生态廊道,串起城市与自然、历史与未来。从隋唐灞桥遗址到现代化的奥体中心、会展中心、长安书院,一路漫步,仿佛穿越时空。浐河、灞河,见证了西安从历史古城向现代化生态都市的转型。
我们将继续坚守工作岗位,与河湖长、居民们一起守护好这清澈的水、清新的绿。
(本报记者高炳采访整理)
【记者感言】
浐灞河,曾经垃圾成堆、沙坑遍地。经历系统治理后,这里迎来了白琵鹭、中华秋沙鸭等“嘉宾”……一方山水的新生,折射出人与自然双向奔赴的温暖图景。
在聆听浐灞河的故事时,自发协助救鸟的居民让人印象深刻。真正有温度的绿色实践,不是相关部门的独角戏,而是每个社区、每个家庭、每个居民共同奏出的交响曲。广泛的社区参与,让“绿色脚步”更坚定、更有力量、更可持续。
生态保护,人人参与、人人受益。浐灞河两岸,广大居民的自觉行动定会浇灌出更绿的树、更清的水,也会让这抹绿色迎来更多“嘉宾”,让这片区域的生态更宜居、生活更文明。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24日 04 版)
讲述人:西安浐灞国际港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 王建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