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唐林州热电公司龚朝军
车轮驶入南昌,英雄城的庄重气息便漫入车窗。赣江碧波映着两岸新绿,"八一广场""起义路"等红色标识次第闪过,街头迷彩身影与佩章老者的轮廓交错,让我倏然想起退役的女儿——那抹融进血脉的迷彩绿,原是我们父女两代人的信仰底色。
作为1984年入伍的退役军人,南昌始终是我魂牵梦萦的精神高地。女儿参军后首次视频,便挺直腰杆展示常服上的标识:左胸火箭军胸标银灰导弹簇拥红星,左臂臂章缀着红黄"八一"军徽,她目光灼灼:"爸,这是军人的本分,我定护好扛牢。"退役那日视频里,她捧着胸标与臂章轻声道:"爸,军装虽脱,军魂不散。"那坚毅模样,至今清晰如昨。踏上这片红色沃土,个人军旅记忆、两代人精神传承与军队百年征程,在此深情相拥。

纪念馆内,纪念塔巍峨矗立,叶剑英元帅的鎏金题字熠熠生辉。塔身浮雕上,起义将士冲锋呐喊的身影呼之欲出,我下意识收腹挺胸,抬手敬上标准军礼——这刻在骨子里的动作,敬先烈、敬军旅,更敬女儿戍边的日夜坚守。身旁研学学生的轻声赞叹,让我瞬间想起女儿服役时的模样:视频里,胸标五星与臂章导弹图案交相辉映,衬得她身姿愈发挺拔,那份赤诚与此刻的我别无二致。

陈列馆中,泛黄照片与锈迹文物牵引思绪穿越至1927年。周恩来、贺龙等先辈率领将士打响的第一枪,撕开沉沉暗夜,点燃燎原星火。武器展台前,我指尖轻触步枪木质枪托,粗糙纹理间仿佛仍留着战火余温,唤起当年训练时枪托抵肩的沉稳触感;不远处玻璃柜内,一枚火箭军胸标与一副臂章静静陈列,样式与女儿珍藏在锦盒里的那套分毫不差。胸标边缘被岁月磨得温润,背面刻着她的入伍年份;臂章针脚处留着她亲手加固的痕迹,她曾说每次驻训归来,总会细细检查,默念"装备要护好,使命要扛牢"。这两件信物,连同洗得发白的作训服、密密麻麻的训练日记,皆是她青春最耀眼的勋章。

"起义领导者"展区内,先辈们的坚毅面庞令人肃然起敬。场景复原的总指挥部里,油灯下的作战地图标注着红色箭头,瞬间唤起我雪夜巡逻时,手电光照亮边境线的清冷记忆;女儿曾说,云南雨季驻训时,暴雨浸透军装,她总会趁休整间隙摘下胸标擦干,将臂章重新固定,指尖触到金属五星的刹那,所有疲惫便化作坚守的力量。这份为初心全力以赴的执着,正是八一精神最生动的注脚。

"人民军队发展历程"展区里,从"小米加步枪"到航母劈波、导弹凌霄,清晰勾勒出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奋进轨迹。看到火箭军现代化装备模型,我眼眶微润——那是女儿曾参与保障的"大国重器",而她胸标上的导弹图案、臂章上的"八一"军徽,正是这支战略力量的精神图腾。去年整理物品,撞见女儿在房间整理锦盒:她在盒底铺好红色绒布,将胸标与臂章按军装佩戴方位轻轻摆放,动作轻柔却透着郑重。如今父女双双退役,但对军队的热爱从未褪色,每逢建军节,她总会取出这两件信物静静端详,一如当年在军营里每日整理着装般认真。
参观尾声,我在留言区写下:"1984年入伍,戎装岁月铸忠诚;女儿承志,火箭军魂守南疆。今虽同退,军心未改;军旗升起处,初心永不忘。"走出陈列馆,阳光洒满纪念塔,我拨通女儿电话,她在听筒那头哽咽道:"爸,听你说这些,就像又回到了军营。"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是镌刻历史的丰碑,更是滋养初心的殿堂。此次之行,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八一精神早已融入我们父女的血脉。向建军100年奋进的征程中,我们将始终坚守初心,以军人本色在平凡岗位发光发热,为军队百年荣光添砖加瓦。
军旗猎猎,初心如磐。这片红色沃土孕育的精神密码,终将指引我们奋勇前行,为民族复兴筑牢坚实的国防根基。

作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