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南京很多次,玄武湖却是最后游玩的景点。无他,只因为玄武湖太大,如果走进去,一天时间就玩完了。于是,中山陵、雨花台等诸多著名景点一一逛过,唯独辜负了玄武湖。
终于去了。逛了不是一次两次。有一次逛遍整座园子,还有分而玩之,将玄武湖分割成几个区域地闲逛。春天的红梅桃花,哪儿都一样。不一样的是,它们居于玄武湖畔,便多了几多时间的厚重。
水杉林中的木栈道,纯纯的空气净化器。漫步其中,优哉游哉是期待中的状态。穿过这一段,有大大的绿草坪。有人舞龙,有人挥鞭。鞭是金属鞭,挥起来呼呼作响,煞是威风。挥鞭老者看我看得认真,慢慢收鞭,马步站稳。然后笑着问我,想不想试试。
我微微一笑,摇头谢谢。从没玩过的东西,还是沉重的金属鞭,能想象出我接过来后的狼狈,甚至还有可能伤到什么地方。虽然老者认为,他会保护我的安全。他挺拔如松,像小说里某镖局的掌门。
更喜欢地路线,是从玄武门走向右侧。那边比之水杉林,有更多的韵味。六朝烟雨的过往,风流人物的故事,指点江山的傲娇与英雄末路的无奈,都能在平静无波的湖水与沧桑老旧的城墙里,找到点滴。
进的是玄武湖,却是出城了。古金陵城外的玄武湖,四面环水与世隔绝。朱元璋直接将玄武湖定为国家档案库所在地,保存收藏全国的户籍和税收记录。库房的具体名称叫“后湖黄册库”。从此,玄武湖成为明代皇家禁地,仅限官员和特定人员进入。
不几步,走到武庙闸。第一次看到这名字,便想到那位将金陵城形容为“虎踞龙蟠”“石头城”的诸葛武侯。其实不是。武庙闸的历史,最早是三国东吴时期。吴帝孙皓为了引湖水入宫,开了一条渠。
时光流转到明洪武十七年。朱元璋皇帝修筑城墙时,将明渠改为暗渠水闸,起名通心水坝,一直沿用到清朝。同治八年更名通心水坝为武庙闸,因为邻近有座武庙。武庙,如果没说错的话,与关帝爷有关。只有关二爷拥有与孔夫子文庙对等的武庙。
武庙闸,不同于现在常常见到的大闸小闸。武庙闸由两个半圆形闸道构成,有涵洞隧道。原来用铸铜管与铸铁管相连接,1971年更换为如今看到的水泥涵管。进水口设计呈“之”字形水道,用以减缓流速。设计了绞刀装置防堵塞,用来切碎杂物。巨型条石砌筑的深井,有绞关石悬吊铜闸。铜闸采用上下咬合结构以抵御水流的冲击。
至今,武庙闸还承担着玄武湖出水及秦淮河水位的调控功能,是南京使用时间最长的水闸。假如没有名字和介绍,断断想不出,这竟然是一座水闸。
缘水行,感觉没多长时间,便走到了“古阅武台”。这里,和“羽扇纶巾”的周郎有了联系。据传周瑜曾在此操练水师,是水师训练和检阅的核心区域。那位冠绝当时的周郎,风度翩翩,文武双全。“弦有误周郎顾”便是个小证明。
其后的刘宋孝武帝和陈宣帝,亦分别在此举行过大规模水上阅兵,场面颇为壮观。刘宋孝武帝亲自登船指挥水军操练。一时间水面上百舸争流,旌旗招展。陈宣帝阅兵时,动用500艘战船、10万军队列阵。战舰阵式变换有序,次序井然。陈宣帝登高观阅喜之乐之。
东吴与东晋,加上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给了南京六朝古都的美誉。可是,无论是风流的周郎,多情的陈宣帝,还是生性多疑苛刻的朱皇帝,都在岁月的长河里,变成了天空闪烁的星星。武庙闸与古阅武台却在,留了历史的痕迹与记忆。
整座玄武湖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去看过樱花、樱桃花,也看过梅花与桃花。走过梁州、翠洲,逛过樱园、情侣园,也登过郭璞墩,看那位神秘人物的过往。是啊,在郭璞身上,“道可道非常道”,有了最好的诠释。
但是,印象最深再想去逛的,却是武庙闸与古阅武台。最美的风景照,时间长了也会想不起是何处。毕竟,春天的桃红柳绿,冬天的白雪皑皑,在照片上找不出特点。古阅武台的照片,却像是问号、句号、省略号,尽可以去理解、分析和想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