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太原仅25公里,驱车半小时可达的榆次,始终在省会光环下保持着低调的厚重。
这座古称“魏榆”“中都”的小城,从春秋走来,在晋商浪潮中绽放,三千年文明未因时光冲刷而褪色,反倒将岁月沉淀于文物建筑间,成为藏在都市身旁的文脉秘境。
多数人将其视作太原的“后花园”,却未曾深究青砖黛瓦、青铜古瓷背后,那串联千年的文明密码。
一、晋中市博物馆:青铜照史,一器见商周
触摸榆次最古老的脉搏,当从老城东侧的晋中市博物馆开始。馆舍以“回字形”布局彰显晋派特色,外动内静尽显晋商精神;馆藏近万件文物,跨新石器至明清,涵盖多门类,清晰铺展榆次三千年文明长卷。

一层展厅由三个特展组成,分别是“岭上遗珠,光耀涂川~榆次猫儿岭墓群出土文物展”;“晋地宝藏~山西自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和“环佩钩联,带影流霞~晋中市出土战汉带钩特展”。
“岭上遗珠,光耀涂川——榆次猫儿岭墓群出土文物展”,聚焦墓群出土珍品。两千余年前,东郊古墓群随榆次古城应运而生,与地上城池相映成趣,共同勾勒先民生活轨迹。古墓如榆次文明年轮,层层揭开尘封往事,完整铺展2500年“地下通史”的文明脉络。
“晋地宝藏——山西自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以山西地质演化与自然资源为主题,分“千岩竞秀,大地基石”“自然瑰宝,矿意飞扬”“物华天宝,文明之基”三单元,展出100余件岩石、矿物等标本,勾勒山西大地“精、奇、富”的自然画卷。
“环佩钩联,带影流霞——晋中市出土战汉带钩特展”,这个特展云集晋中出土的战汉带钩精品。展品以金、玉、青铜为主要材质,造型含瑞兽、禽鸟等纹样,工艺精湛,彰显了战汉时期的文明交融与工艺水准。
二层“岁月风采”展厅以时间为轴,铺展史前至清代的文明长卷。从史前工具、商周青铜、秦汉砖瓦、北朝佛像、到隋唐丝路遗物、宋元晋中瓷器、再到明清晋商器物,用文物完整呈现晋中从远古聚落走向商业重镇的千年变迁。
晋中博物馆四层“晋中市非遗馆”,集中展现晋中非遗的鲜活魅力。平遥推光漆器、祁太秧歌、太谷面塑等珍品齐聚,通过实物、影像还原技艺传承,勾勒非遗与地域生活的深度交融,尽显晋中文化的活态基因。
二、榆次老城:街巷藏春秋,晋商留余韵
走出博物馆,便踏入占地100万平方米的榆次老城。作为中国北方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城之一,它没有丽江的柔情,不及平遥的喧闹,却以从容厚重的气质,展现着活态的明清市井画卷。
老城历史可追溯至春秋,历经各朝发展,明清时达鼎盛,如今仍完整保留着当时的街巷格局与建筑风貌。
老城街巷布局因地制宜,主街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两侧两层砖木店铺鳞次栉比,“大德恒”“瑞隆祥”等老字号匾额,默默诉说着晋商的昔日繁华。
老城制高点文昌阁,三层砖木结构气势恢宏,登阁可俯瞰青瓦连片的古城全貌;四柱三楼式结构雕刻精美,“榆次古郡”匾额苍劲有力。
榆次老城是三千年文明的活态载体,集古建、文脉、民俗于一体,见证晋地发展变迁,既承载历史记忆,又传承地域精神,是研究古建与晋文化的珍贵实物标本。
三、榆次城隍庙:飞檐承信仰,古建蕴匠心
老城西北隅的榆次城隍庙,占地1.2万平方米,是榆次现存古代建筑中时代较早、规模较大、整体保存较好的道教建筑群,是山西古建筑的典范。
据民国《榆次县志》及庙内碑刻载,榆次城隍庙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原址大北门内,明洪武元年(1368年)迁现址,经明正德至嘉靖年间增建重修,形成今之规模。
现存建筑除显佑殿为元代遗构,余皆明清所建,且以琉璃构件用量大、保存完整为特色,色泽历久鲜亮。
而门楣上的匾额有“城隍庙”三字,是由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所书,笔法遒劲有力。
建筑群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照壁、山门、仪门、献殿、正殿、寝殿,两侧对称分布钟鼓楼、配殿,“前殿后寝、中轴对称”的格局尽显庄严。
核心建筑正殿,始建元代、明代扩建,单檐歇山顶覆盖黄琉璃瓦,斗拱采用宋代“偷心造”工艺,层层叠加错落有致。
殿内城隍神塑像高3米,神态威严,两侧判官小鬼塑像生动,墙壁“城隍出巡”“善恶报应”壁画色彩鲜艳,既是艺术珍品,更蕴含古人的道德信仰。
古代修建城隍庙,核心是祭祀城隍神,兼具信仰寄托与社会功能。城隍作为“一城守护神”,承载百姓祈福禳灾、保境安民的愿望,同时彰显官府“明察秋毫、公正理政”的理念,成为维系地方秩序、凝聚民众情感的精神纽带,也体现古人对善恶奖惩的价值追求。
四、榆次县衙:庭院藏规制,古衙见民生
老城中心的榆次县衙,是中国北方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县级衙署,有“三晋第一署”之称。
榆次县衙始建于宋代,以中轴对称、六进五堂、左文右武、前堂后寝为规制,占地两万余平方米,含五堂二十六院、四百余间房舍,远超常规县衙规模。由此,也有了“朝堂看故宫,县衙看榆次。”之说。
宋初(979年),宋太宗毁晋阳迁并州府于榆次,县衙升格为州府规制,遂成“晋藩首辅”。虽州治三年后迁离,这座逾制衙署仍历经宋元明清,完好留存至今。
核心大堂——牧爱堂,始建于北宋,明代扩建,绿琉璃瓦屋顶装饰吻兽,斗拱采用“斗口跳”工艺。殿内公案摆放惊堂木、印玺,“明镜高悬”匾额下,衙役塑像威严伫立,墙壁“十八般兵器”“二十四孝”壁画融合法律与孝道文化。
古代榆次县衙是县级政权核心,既承载行政司法、礼制教化功能,又彰显封建等级秩序,其逾制规模见证晋地行政变迁,更是古建艺术与社会治理的实物见证。
五、榆次文庙:泮池映书香,圣庙传文脉
老城东南隅的榆次文庙,为当地现存最古老建筑群之一,始建于宋咸平二年(999年),经四代扩建,占地2.3万平方米,成为北方保存最完整的县级文庙之一。
建筑群中轴对称,照壁、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崇圣祠依次排布,庄严肃穆间尽显儒家文化底蕴。
核心大成殿始建于宋,明代扩建,黄琉璃瓦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抬梁式”斗拱结构精巧。
大成殿内4米高孔子塑像居中,弟子塑像神态各异,配生平壁画与康熙御笔“大成殿”匾。殿后崇圣祠及两侧名宦、乡贤祠,东西庑七十二贤人塑像,彰显儒家文脉传承。
从青铜重器到古建民居,从城隍文庙到县衙古刹,榆次以文物建筑为笔,书写三千年文明史诗。这座毗邻太原的小城,藏厚重历史,蕴本真韵味,儒家书香、晋商坚韧与宗教虔诚在此交融,沉淀独有的精神气质。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是晓姝。原创不易,欢迎您的关注、点赞以及在评论区的留言,我们下周一再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