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陕会馆静谧的后院
静谧的后院里,有一个重要的点缀—结义亭。结义亭虽然体量不大,但它的存在,极大地点明了山陕会馆的核心精神,是会馆文化内涵的“点睛之笔”。
结义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开放性小亭,方便人们在此驻足、休憩和联想。其名字直接来源于《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三结义”故事。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结为异姓兄弟,立誓“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这个典故的核心价值—“忠义”与“结盟”,正是山陕商人所推崇和需要的。结义亭首先是一个精神象征。它时刻提醒着所有来自山西和陕西的商贾,他们虽非血亲,但基于同乡之情和共同的信仰(关公崇拜),应当像刘、关、张一样团结一心,讲义气、重承诺。这是在异乡构建商业联盟和信任基础的文化符号。在实用的层面上,亭子也为往来商人提供了一个遮阳避雨、短暂休息和交流的场所。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同乡商人也可能在此小聚,商议事情。从园林布局上看,结义亭丰富了会馆的建筑空间层次。它不像大殿那样庄严,不像戏楼那样喧闹,而是增添了一份雅致和人文气息,使整个会馆的环境更有韵味。
在聊城山陕会馆中,结义亭就像一首诗的“诗眼”。它用最直观、最形象的方式,将关公文化从神圣的殿堂(关帝殿、春秋阁)延伸到了世俗的庭院之中。这座宏伟的会馆,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机构,更是一个以“忠义”精神为纽带凝结起来的同乡联盟。我们山陕商人,在这里不仅是做生意,更是在践行一种如兄弟般团结互助、诚信经营的商业伦理。游览到结义亭,不妨在此稍作停留,感受一下数百年前,那群远离故土的商人是如何通过一个古老的典故,来构建他们的商业信誉和精神家园的。
游览过后院,再次回到前院。
前院大殿的两边各有一个碑廊,里边也有不少的石碑,它们同样也都见证和记录着山陕会馆的历史。
会馆的石刻,不仅是文字记录,也有具有装饰效果的绘画石刻内容。
重新返回到前院,从不同的角度再回看一下。
院子里两棵古树,将整个院子“笼罩”了起来,从这个角度看戏台,更清楚一些。
非常喜欢这个院子,很有历史感。这里才是聊城真正的古建群。
换个角度看钟楼。
再次走近戏台,想仔细看看那精美的木雕、藻井和戏台两边的对联。
这些精美的木雕作品,真是越看越喜欢。
花卉栩栩如生,人物活灵活现。
院子里还有石雕的十二属相。
再次返回到戏楼与门楼的结合处,这里虽然空间有限,但其建筑的精美程度却是一点不打折。
真是细微之处见真章。
从这个角度看鼓楼,更加清楚。
“河魂”碑,运河之魂。
游览完山陕会馆,最后从这个门走了出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