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号那天,看到咱们外交部发了个通知,说最近最好别去日本,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这个事儿,中日两国都吵翻了天。它提醒大家,去日本可能不太安全,还说两国之间有些事情意见不合,搞得大家心里没底。
要知道,中国游客对日本旅游业来说,那真是太重要了。今年上半年,就有差不多五百万人次去了日本,那个数字,简直让人惊掉下巴。
这一轮抗击日本,中国很多普通老百姓,出了力、拿满分。最明显的表现在短时间,赴日旅游团出现“退单潮”。
仅17日一天,中国赴日旅游的订单取消约一成,第二天就飙到了七成。目前至少54万游客取消订单。日本方面预测,接下来的农历新年、冰雪旺季,日本旅游业面临寒潮,员工生计受到影响。别小看这么一个小的简单的动作,对日本旅游经济的影响却是致命的。
大阪心斋桥,往日这里是代购和游客的战场,如今却安静得让人心里发慌。一家著名药妆店的店长,站在积压得比人还高的货箱前,脸上的表情比那没卖出去的面膜还要僵硬。他数了数,短短半分钟内叹的气比店里的顾客还要多。
能不叹气吗?以前这里的货架有七成是被讲中文的顾客“洗劫一空”的,那时候的烦恼是补货速度跟不上扫货速度,现在的烦恼是导购员站成一排,无聊到甚至可以互相数对方的哈欠。数据显示,就在短短两周内,该地区库存积压同比暴增了45%。
这些数字不是冰冷的油墨,它们连接着真金白银的恐慌。曾经,仅仅是今年上半年,中国游客就在日元的大池子里撒下了五千一百六十亿的真金白银。
财经节目的主持人在播报这个数字时,手指头都恨不得把那个“亿”字掰开来揉碎了念,眼神里全是藏不住的心疼。可就在11月14日那个傍晚之后,这一连串的零,像是断了线的珠子,劈里啪啦掉了一地。
更讽刺的画面出现在北海道。原本这个季节,那里应该是滑雪板撞击雪面的交响乐现场,可《读卖新闻》的头版却给出了一张几乎像是给滑雪场开“追悼会”的照片——白茫茫的雪地上,空荡荡的缆车椅子在那儿随风晃荡,像是在招魂。那些曾经为了抢这一张椅子挤破头的中国游客去哪了?
国内一家旅行社的朋友最近接电话接到耳鸣。11月14日那个晚上,咨询退团的电话像轰炸一样涌进来,数量是咨询报名电话的三倍。原本定好的12月千人大团,硬生生全员取消,有些游客甚至连押金都不要了。
朋友问为什么,电话那头通常只有一句硬邦邦的话:“命比钱重要。”北海道那些平日里趾高气昂的五星级酒店,此刻看着飙升到38%的退订率,估计连以前那种“仅限预约”的高傲劲儿都装不出来了。就连那个曾经在京都穿着和服、笑意盈盈做接待的中国留学生小妹,也没能逃过这一劫,仅仅培训了三个月,老板娘就苦笑着劝她“休长假”,因为原本满满当当的订单现在比她的脸还要干净。
如果说经济的遇冷是看得见的“伤口”,那么让这一切发生的根源,也就是那个被很多人刻意忽略的“隐形墙”,才是真正的痛点。
就在这片旅游业哀鸿遍野的同一时刻,日本政坛的某些角落却在上演另一出大戏。那边的高官嘴硬得很,一边眼馋中国游客口袋里的钱包,一边在政治红线上疯狂试探。
那个叫高市早苗的政治人物,在国会里的发言简直是在拿着火把往干草堆上凑,不仅公然发表涉台的荒谬言论,甚至暗示武力介入的可能,连一句软话都不肯说。而在社会舆论的另一端,右倾化的浪潮翻涌,各种为了选票而炒作的极端议题层出不穷,甚至把“拜鬼”当成某种政治姿态。
网络上有那么一拨人,在国家发出提醒后,依然在评论区里跳得很高。他们的口径出奇的一致,甚至让人怀疑是不是这背后的键盘都是同一条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他们说着“日本很安全”、“就是去泡个温泉而已”、“不要过度恐慌”,试图把那种潜在的、宏大的地缘政治风险,矮化成一个个微不足道的个人体验。这种话术,像极了那些在悬崖边劝你“往前一步就是风景”的导游。
东京警署那份并不起眼的数据报告,狠狠地抽了这些言论一耳光。报告上白纸黑字写着,今年针对中国人的盗抢案件比往年多了两成。
那些被粉饰太平的“观光立国”口号背后,是街头突然冲出来的摩托党,是专盯着银联卡刷的伪基站,是那些便利店里明明听得懂中文却假装冷漠甚至恶语相向的店员。更别提那些隐藏在匿名网络论坛里的恶意,那一个个高赞的“中国人别来”的帖子,那可不是什么友好的欢迎辞。
安全,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环境之上的。当一个国家的政治氛围开始对特定群体充满敌意,当社会的每一个毛孔都散发出一种排斥甚至攻击的气息时,你所谓的“美丽的风景”,不过是随时可能崩塌的海市蜃楼。
所以,当那些试图混淆视听的“水军”还在淡化风险时,聪明的游客早就用脚做出了选择。数据是最不会撒谎的证人。就在外交部提醒发出后的同一天,“日本”这个关键词在各大旅游平台的搜索热度直接跌出了前十,而与此同时,“哈尔滨”的热度像坐了火箭一样蹿到了第三名。
一边是北海道那令人心悸的空旷雪道,一边是哈尔滨那挂满红灯笼、热闹非凡的冰雪大世界。游客们的逻辑简单而粗暴:既然你要搞幺蛾子,那我就换个地儿玩。你日本的雪是雪,哈尔滨的雪难道就是棉花做的?
与其去那边提心吊胆,担心被抢被骗还得看脸色,不如回自家炕头上吃着冻梨、搓着澡,那才叫一个舒坦。国内那些敏锐的滑雪度假村更是把这种“替代效应”玩到了极致,新推出的“夜滑+东北大澡堂”套餐,还要加上什么大蒜咖啡的黑暗料理,听着都觉得带劲,预订的队伍排得比春节回家的火车票还难抢。
还有那些本来要去京都看枯山水的人,转头就去了无锡的太湖边。旅行社的文案改得那叫一个快:“太湖也能拍倒影,何必冒险坐飞机。”就连本来要留给大阪的民宿床位,现在都转到了崇明岛,那边花田里的“假装在京都”布景板前,拍照的人比真在京都的人笑得还要开心。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目的地置换,更是一种态度的宣示——消费者的钱包是有尊严的。
那个曾经在2019年之前高喊着“观光立国”,设定了要吸引6000万外国客、消费15万亿日元目标的国家,此刻终于意识到他们那个精密的算盘里,漏算了一颗最重要的珠子:尊重。日本媒体连夜开会讨论“如何挽回”,专家们献计献策,什么免签证、大折扣、送礼品……那股子殷勤劲儿,和当初那个强硬的态度简直判若两人。甚至有人放出话来,说明年春天要搞什么“超级折扣季”。
听着挺诱人,但这就像是一个不仅把你的车撞了,还没道歉,就递给你一张打折的洗车券一样,怎么看怎么透着一股子荒诞。在这个逻辑闭环里,他们始终不愿意正视一个最核心的问题:不把针对特定人群的犯罪率降下来,不收回那些伤害感情的错误言论,仅仅靠一点小恩小惠,就想让大家忘了那个“安全警报”,是不是太天真了点?
要知道,资本的嗅觉向来比游客还要灵敏。在日本航空的股价随着那个提醒低开2.3%的时候,其实大资金早就已经在撤退了。他们明白,当“安全”这个最大的KPI不仅没达标,甚至还在亮红灯的时候,所有的繁荣都是虚假的泡沫。
有人试图拿当年韩国的“萨德事件”做对比,那是济州岛免税店经历过的噩梦。但好歹,当初还有个道歉的过程。而如今的局面,是这一头的政客还在嘴硬,那一头的商家已经疼得在地上打滚。这条受害的链条——从酒店到零售,从交通到温泉——环环相扣,每一环崩断的声音都清脆刺耳。那些多米诺骨牌倒下去的时候,没有一片是无辜的,因为牌面上写着的正是被他们长期视作理所当然的“依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