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内蒙古通辽市文旅产业以突破性增长成为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同时以润物无声的文化服务滋养着群众精神家园,构建起“宜游宜居宜业”的现代城市新图景。
文旅经济引擎轰鸣,数据见证历史跨越
“十四五”时期,通辽文旅产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累计接待国内游客758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26亿元,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2024年,游客接待量较2020年增长83.3%,旅游收入提升23.5%,展现出强劲复苏势头。进入2025年,文旅市场持续升温,前三季度接待游客191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42%和6.93%。这一串数字背后,是通辽从“过境地”向“目的地”转型的坚实步伐——“科尔沁500公里风景大道”入选全国自驾游精品线路,带动沿线农牧民人均增收超3000元;“西辽河畔·文明曙光”非遗线路成为全区唯一国家级非遗旅游线路,让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动能。文旅产业占GDP比重逐年攀升,已成为支撑地区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项目筑基招商引智,标杆引领区域发展
通辽文旅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重大项目的强力支撑。“十四五”时期,全市争取上级资金近3.5亿元,实施千万元以上文旅项目115个,累计完成投资近70亿元。从奈曼旗沙漠度假区的沙海奇观,到库伦旗银沙湾的越野天堂;从孝庄园旅游区的历史沉浸,到悦来河休闲街区的夜间烟火,一批批标杆项目重塑着城市文旅格局。招商引资同样成果丰硕:市旗两级赴区外开展招商20余次,签约项目13个,培育自治区级成长性文化企业2家、文化产业项目2个。奈曼旗获评自治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库伦旗荣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品牌升级标准引领,服务品质全面跃升
在量的积累基础上,通辽文旅更注重质的飞跃。通过“创A升星”行动,全市新增国家4A级景区5家、3A级景区6家,打造4C、3C级自驾车营地4家,构建起多层次、高品质的旅游产品体系。研学基地、乡村旅游重点村、康养示范基地的批量涌现,让“文旅+”业态覆盖全域、全季、全龄。奈曼旗跻身首批“自治区旅游名县”,悦来河休闲街区同时斩获自治区级旅游休闲街区和夜间消费集聚区双料称号,城市品牌影响力持续破圈。标准化建设同样成效显著:旅游厕所革命、智慧景区改造、导游服务提升等举措,让游客从“能来”转向“想来”“还想来”。
宣传出圈活动引客,北疆文化闪耀全国
通辽文旅的“破圈”之路,离不开立体化宣传矩阵的构建。从央视《新闻联播》《远方的家》的镜头聚焦,到新华社莫干山品牌大会推介演出的“现象级”出圈;从“科尔沁文化节”的千年非遗展演,到“哲里木赛马大会”的万马奔腾盛景,年均500场文旅活动营造出“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的浓厚氛围。2025年,通辽更以两条国家级旅游线路惊艳业界——“科尔沁500公里风景大道”入选“中国之路”十大自驾精品线,“西辽河畔·文明曙光”非遗线路成为全区唯一全国示范,吸引着四海游客探寻北疆文明的密码。
文化服务润物无声,精神家园枝繁叶茂
在文旅经济高歌猛进的同时,通辽始终将文化惠民作为民生工程的核心。通过“十四五”时期的持续投入,市博物馆、图书馆新馆、文化馆新址相继投用,新建分馆468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39个,四级服务网络贯通城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质文化服务。年均1600场“乌兰牧骑月”“四季村晚”等活动,将艺术盛宴送到田间地头;5个全国“村晚”示范点、2个全国基层阅读推广项目,让文化种子在基层生根发芽。文化遗产保护同样硕果累累:47项文物保护工程、4490万元专项资金,守护着西辽河文明的历史根脉;19项新增非遗项目、11位代表性传承人,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文艺创作领域更是百花齐放——《天上的风》等7部大型舞台剧、900余件小型作品斩获自治区级以上奖项127项,霍林郭勒市乌兰牧骑连续两届蝉联自治区艺术节金奖,用艺术语言讲述着通辽故事。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程的交汇点,通辽文旅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从经济引擎的轰鸣到文化润心的温度,从沙漠戈壁的壮美到城市街巷的烟火,这座北疆城市正以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诠释着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未来,通辽将继续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诗与远方”的画卷在科尔沁大地上徐徐展开。(张珠海、斯琴)
来源:通辽市委宣传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