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11月26日电(记者荆昭延)柴火在灶膛里噼啪作响,一阵风掠过,火苗窜高,险些“吞没”灶上的砂锅。民宿老板陈安显不慌不忙掀起锅盖,早被柴火烧得外表焦黑的锅中,澄亮油黄的汤汁泛起细密油花。他撒下几颗银杏果,正准备添置几套桌椅时,便听见了门口游客的喊声。
“老板,房间还有吗,我们来住宿!”两位游客拖着行李箱站在院门口,好奇地探头张望。陈安显背过手去,擦掉黑色锅灰,一路小跑,把金黄落叶踩得脆响:“哎,来了,里面请!”
又是一年银杏黄。此时的云南省腾冲市固东镇江东村,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鎏金,1万多亩银杏林铺展成金色的海洋。村里那棵树龄超1300年的“银杏王”,枝繁叶茂,见证着村庄的岁月流转。
每逢这时,也是陈安显最忙碌的时候。开民宿的同时,他还做起了餐饮。“秋风一吹,银杏叶变黄,正是采摘白果的好时候。”陈安显说,自己留一部分食用,大部分对外销售,收入十分可观。随着寒冬临近,游客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烘烤白果,他便研发出银杏花蛋饼、香酥银杏小肠等特色菜式,“其中最受欢迎的,还要数银杏炖土鸡”。
得益于当地特有火山灰的滋养,江东村所产的银杏果肥而味美。在采果、食果的日常里,一代代人的生活绵延不息。除了药食同源的价值,银杏更成为当地的“致富果”——村庄变景区、村舍变民宿、村民变导游,这些“金果果”让村民们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相比于传统的看山看水,江东村拉满了游客的“情绪价值”:可以打卡“村咖”,由银杏叶点缀,品一杯醇厚又地道的保山小粒咖啡;搭一顶帐篷,和亲朋好友围坐一起,野餐露营;还可以穿着新中式汉服,或者特色民族服饰,沉浸式体验银杏文化的独特韵味。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这个“银杏村”共接待入村游客37.2万余人次,其中旅居15日以上的游客约4000余人,村内民宿也从最初的8户发展到159户。实现餐饮及农特产品收入1500余万元,带动农户增收600余万元。
银杏树别名叫“公孙树”,“公公种树,孙孙得果”,当地的银杏树长则90年短则30年才挂果。代代养护,银杏树得以年复一年地回馈,为当地带来稳定增收。
当下,江东村建立古树名木保护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村、管委会、村民小组和个人,并制定村规民约。靠山养山,靠水养水。当地通过修林管护、幼苗补植等,扩大以银杏林为主的绿化面积。现已绿化约2.15万亩,约占全村林地总面积的60%。
同时,结合当地的非遗项目和传统手艺,银杏元素被广泛运用于江东绒绣、腾冲皮影戏、荥阳油纸伞等。文化与旅游相融合,构建起了一部立体的江东银杏村“风物志”。
“时隔十多年,再回江东村走走。”江苏游客朱先生说,如今的村庄不再是单一景点,一条多元的文旅产业链正在形成,“但始终不变的,是当年那一抹让我难忘的银杏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