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郑天伦
“自言官长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永嘉能够得到苏东坡如此高度的夸赞,一方面在于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曾经出任永嘉太守,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楠溪江。
悠悠三百里楠溪江风景如画,名闻遐迩,被誉为“永远的山水诗,最美的桃花源”。但楠溪江之美,除了秀美的自然山水,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其中,如珍珠般散落在楠溪江边上的古村落群,功不可没。据统计,楠溪江边共有大大小小200余座古村落,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芙蓉古村和苍坡古村。
楠溪江。
芙蓉古村位于楠溪江中游西岸,从永嘉县城上塘镇出发,驱车半个多小时就到了。如果你期待着在芙蓉古村看到成片的芙蓉花,那你可能会失望。因为芙蓉古村的得名,与花无关,而是由于村西南有三崖红白相映似芙蓉,名为芙蓉崖,村子由此得名。
芙蓉古村占地215亩,始建于唐代末年。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始祖陈拱偶然路过此地,看中此地位置之佳,即举家从瑞安场桥迁来定居,逐步形成血缘村落。据说现在村里的几百户人家,仍然都是姓陈的。
走到村前,远远地就可以看见一道用卵石砌成的寨墙。据了解,这道寨墙周长2000余米,高2米,牢牢地守护着村庄。全村略呈正方形,坐西朝东,东面寨墙正中,建有一座八字形重檐门楼,为芙蓉古村的正门。
进了东门,就是村里的主干道如意街(也叫长塘街),全村建筑以长塘街为中轴,分布两旁。长塘街用青砖铺地,两边铺以石条,每踩一脚仿佛都能听到历史的回响。长塘街是全村最繁华的地方,也是村民最常去之处,村谣曰:“天上天堂,地上芙蓉,有吃冇吃,长塘街逛逛。”别看普通话不押韵,但用当地方言说出来,却是完全押韵的。
长塘街北侧是陈氏大宗祠。村里现有30余处明清古建筑,陈氏大宗祠因其格局严谨、形制完备,是芙蓉古村建筑中的精华之一。另一处精华是司马第,俗称芙蓉大屋,系乾隆十五年(1750年)当地富户陈士鸾所建,由3座四合院并肩组合而成,占地6400平方米,有6个天井、15个中堂、24个道坦、58间房屋,兼有花园、池塘、水井等,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为芙蓉村中规模最大的民居,也是整个永嘉县规模最大的民居之一。
芙蓉村。
走在村中,你会发现,道路交汇处有一些略高出路面的方形平台,而水渠交汇处则有一些方形水池。这些方形平台称之为“星”,而方形水池称之为“斗”。原来,芙蓉古村是按照“七星八斗”布局进行规划的,星呈翼轸,斗为八卦。“七星八斗”有着美好寓意,希望子孙后代簪缨迭出,灿若繁星;也有着实际用途:和平时可用来防火、调节小气候、美化环境等,战时,“星”可用作指挥台,“斗”可贮水防火攻。
如陈氏先祖所愿,芙蓉人热爱读书,人才辈出。据《芙蓉陈氏宗谱》记载,陈氏族人中考中进士、举人、生员的有34名,先后有18人在京任职,世称“十八金带”。“十八金带”是芙蓉人的骄傲,也是芙蓉村耕读文化结出的硕果。
至今,村里还保留着一个传统。每年高考成绩揭晓后,村委会都要书写大红榜,记录考上大学的孩子名单,敲锣打鼓绕村一周,最后贴在芙蓉亭里。这也是芙蓉村耕读文化的一种现代传承吧。
值得一提的是,芙蓉人不仅热爱读书,更有铮铮铁骨。1276年,元军攻陷临安,继续南下进攻温州,守军皆力战死难。身为文官的芙蓉人陈虞之,毅然率乡人千余继续抵抗,并最终退至芙蓉崖,据险坚守了二年,击退元军大小进攻数百次。1279年,陆秀夫负幼帝投海、南宋灭亡的消息传来,陈虞之悲痛欲绝,再加上粮道为元军所截断,难以为继,遂跳崖殉国,亲属、族人八百余人亦全部牺牲,慷慨壮烈、可歌可泣之至。
崖破后,元军对芙蓉人民恨之入骨,遂一把火将芙蓉村烧为废墟。现在的芙蓉村,是元至正元年(1341年)开始重建的,所以多明清建筑,而无宋代建筑。
从芙蓉古村出来,车行15分钟,就到了另一古村落——苍坡古村。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始祖李岑为避战乱从福建长溪迁居于此,始建苍坡村。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九世祖李嵩邀人对村子重新进行了规划,遂成“文房四宝”格局,保持至今。
经过木料构筑、重檐悬山式结构的苍坡溪门,便进入古村了。眼前,一条方砖和条石组成的路贯穿全村,直指远山。山形如笔架,路如笔,路名就叫笔街。街东西各有一方水池,即为“砚台”。砚台两旁有条石若干,一端打削成磨过的样子,状如“墨”。而整个村子呈方形,建筑布局整齐严谨,屋脊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宛如一张写了字的大纸。
苍坡村。
苍坡人好读书,更重情义。村内有水月堂和望兄亭两处景点,背后是两段李氏人手足情深的感人故事。但李氏人不仅对族人好,对外姓人也一样好。作为苍坡村的礼制中心,李氏大宗祠的牌匾上,“氏”字一旁多了一点。这不是笔误,而是特意写的,因村中有几户非李姓人家,这一点表示接纳外姓人之意。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就是少数的外姓人之一,童年时代曾在苍坡村求学,村里现在还有叶适纪念馆(义学祠)。
更神奇的是,村里有一座建于1055年的仁济庙,供奉的不是菩萨神仙,也不是李姓祖先,而是“除三害”的周处。周处与苍坡毫无瓜葛,李姓先祖看中周处是“改恶从善的楷模”,特立庙供奉,期望后代都能够从善。仁济庙现为楠溪江民俗博物馆,墙壁上画着鲜艳的昆曲人物。
不觉日已西斜。站在800多年的古柏树下,沐着楠溪江的清风,我感觉身旁似乎有优雅的昆曲唱腔传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