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雅安日报》
□陈盛佳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督察”“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等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指明方向。
截至2024年,雅安拥有不可移动文物18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构成多元共生的文化遗产生态系统。在文旅融合纵深发展背景下,如何将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文旅产业发展动能,实现保护传承与创新利用的动态平衡,成为雅安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命题。
雅安文旅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雅安以“大熊猫文化”为核心,打造碧峰峡大熊猫主题景区、蒙顶山茶文化体验项目等文旅融合产品,吸引大量游客;通过举办国际熊猫溯源之旅、“茶和天下·雅集”等活动,提升雅安国际知名度。2024年,雅安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同比增长27.17%。2025年1月至9月,接待游客1756.4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17.4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6%和22%。碧峰峡景区以“大熊猫IP”为核心,年接待量超300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集群发展;上里古镇修复古建筑群,打造“水墨上里”文旅IP,年旅游收入突破8亿元;石棉安顺场融合红色文化与彝族风情,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年接待研学团队超5000个。
雅安文旅资源呈现形式多元、类型多样、范围广泛的特点,资源分类从分散走向精准,从非遗体验延伸至山水人文旅游,目标客户群体随之变化。雅安享有国家战略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等政策为文旅融合提供资金与项目支撑。雅叶高速、成雅铁路全线贯通,成都至雅安车程缩短至1.5小时,融入“成都都市圈1小时旅游圈”,交通条件显著改善。伴随消费升级,游客对深度文化游需求上升,为雅安文化遗产活化提供市场空间。雅安遗产类型丰富,涵盖古遗址、古建筑、非遗、民族文化等类别,满足不同客群需求。生态基底优良,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9.3%,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区,可打造“文化+生态”复合型旅游产品。
资源观赋能,从“文化要素”到“文明场景”
构建“大茶马古道”文明场景。首先,实现从线性遗存到立体网络的空间赋能——将古渡口、驿站遗址、驮队歇脚处、背夫故居、摩崖石刻等作为整体性文化线路网络,实施系统性保护与展示。利用GIS技术绘制“数字茶马古道雅安段全景图”,再现人背马驮、络绎于途的繁盛景象。其次,推动从物到人、从商品到精神的内涵赋能——深入挖掘“背夫文化”“锅庄文化”“马帮文化”,通过建立背夫纪念馆、复原锅庄交易场景、收集整理背夫歌谣与故事,展现古代商贸活动中的坚韧、诚信与智慧。将雅安藏茶从“特产”升华为文化符号,讲述其在漫长旅途中发酵、转化,成为藏族同胞“生命之茶”的传奇过程,揭示“和合共生”的民族关系哲学。最后,实现从观光到沉浸的体验赋能——打造“重走茶马古道”深度体验项目,设计为期数天的“时空穿越之旅”。参与者可扮演“现代背夫”,学习打包茶包,聆听古道传说,品尝“古道餐食”,参与模拟“锅庄交易”。通过全感官、多情境的沉浸式设计,让游客成为历史的“亲历者”。
构建“大熊猫生态人文”文明场景。首先,推动从生物个体到生态哲学的升华——将大熊猫保护融入岷山—邛崃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宏大叙事。在碧峰峡等基地,解说阐述其背后的中国生态智慧与现代保护生物学实践。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博物馆”,展示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以及从“靠山吃山”转变为“护山富民”的转型故事。其次,实现从科学发现到文化交流的延伸——深度挖掘阿尔芒·戴维在雅安发现大熊猫这一历史事件的全球意义。建立“戴维与大熊猫”主题展馆,展示发现过程,以及大熊猫架起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的壮阔历史。将“大熊猫IP”从卡通形象升华为和平、友谊与全球生态共同体的文明使者。
构建“蜀汉—西康历史时空”文明场景。首先,活化汉代气象——运用AR技术,让游客通过手机或眼镜,看到高颐阙上空复原的汉代车马仪仗,听到虚拟的汉乐演奏,使冰冷石刻“开口说话”,重现其作为墓主身份象征的庄严与辉煌。其次,再现西康记忆——系统整理西康时期历史档案、老照片、建筑遗存,打造“西康风情街区”或“西康历史陈列馆”。复原典型建筑风格、市井生活,引入具有时代特色的业态(如老式茶馆、旧书局),让这段“消失的省份”历史成为可触摸、可沉浸的“怀旧生活场”。
保护观赋能,从“静态守护”到“活性存续”
保护主体赋能:从“政府主导”到“社群共创”。首先,建立“文化遗产合伙人”制度——鼓励并扶持本地居民,特别是年轻人,以合伙人身份参与祖宅、老街、传统技艺保护与运营。政府提供修缮标准指导、小额贷款和技术支持,由居民自主开展民宿、工作室、社区茶馆等经营,让保护成果直接惠及产权人和使用者,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更好保护”。其次,推广“非遗传承工作坊+社区营造”模式——将荥经砂器、南路边茶制作等非遗工坊打造为社区文化客厅;定期面向市民和游客举办开放式体验课,邀请社区居民策划“社区艺术节”,将非遗元素与当代设计结合,创作公共艺术作品,装饰街巷。使非遗传承从代表性传承人“独奏”变为全社区“交响”。
保护技术赋能:从“物理修复”到“数字孪生”。首先,实施“全息数字存档”工程——对全市最重要、最濒危的文化遗产,如高颐阙的每一处刻痕、古道上的每一个拐点、传统村落的每一栋老宅,进行高精度三维激光扫描和无人机倾斜摄影,建立毫米级精度的数字模型。这既是永久备份,也为未来修复、研究和创造性利用提供无限可能。其次,创建“雅安文化遗产元宇宙”——基于数字存档,构建在线、开放的雅安文化元宇宙平台,这与雅安市委五届七次全会提出的“创新数字旅游场景”高度契合。全球用户均可虚拟游览数字复原的完整茶马古道,在线上博物馆里360度把玩荥经砂器,甚至参与虚拟的制作游戏。这不仅突破物理时空限制,极大拓展文化遗产的传播边界,也为未来“虚实共生”的文旅体验埋下伏笔。
保护模式赋能:从“划界保护”到“生态系统维护”。首先,维护文化生长的“土壤”——对于传统村落,不仅要保护老建筑,更要保护其周边的田园风光、水系林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邻里社会结构;支持生态农业发展,避免过度商业化导致原住民置换和社区空心化,确保文化遗产所在社区始终充满活力。其次,建立“文化景观保护区”——借鉴国际经验,将茶马古道沿线、传统村落集中区等区域,整体划定为“文化景观保护区”;实行统一的、以保护文化完整性为前提的规划管理,对区域内建筑风貌、产业业态、景观视廊进行严格控制,确保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融合观赋能,从“产业叠加”到“生态共生”
产品形态赋能:从“旅游产品”到“旅居生活”。首先,开发“雅安主题文化旅居”系列——针对不同人群,设计中长期(一周至数月)旅居产品。如“禅茶一味修身旅居”(入住蒙顶山茶文化民宿,每日习茶、冥想、抄经);“熊猫使者科考旅居”(跟随科研人员参与大熊猫野外监测辅助工作,学习保护知识);“古道创客灵感旅居”(为艺术家、作家提供安静创作环境,组织他们与本地手工艺人交流)。其次,打造“主客共享的生活空间”——推动景区与社区无界融合。将本地人的菜市场、茶馆、广场舞场地,打造为游客愿意参与和体验的“风景”;鼓励开设兼具本地生活服务与旅游接待功能的“共享客厅”,让游客像当地人一样生活,在真实的市井烟火中,实现深度人文交流。
产业形态赋能:从“门票经济”到“创意经济”。首先,深度运营“雅安文化IP”——成立专业文化IP运营机构,对“大熊猫从雅安走向世界”“川藏茶马古道起点”“三雅”等核心IP进行系统性梳理、注册和创意开发;不仅授权开发文创产品,更与影视、游戏、动漫、时尚设计等产业跨界合作,打造系列衍生作品,让雅安文化符号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建设“雅安创意设计中心”——吸引国内外优秀设计师驻留,以雅安的文化遗产为灵感源,进行现代设计转化,成果可以是高颜值的茶器、带有汉代石刻纹样的时尚服饰、以“雅雨”为概念的香氛产品等;通过设计赋能,提升农特产品、手工艺品的附加值,形成“文化+设计+制造+电商”的产业链。
空间形态赋能:从“景点旅游”到“全域场景”。首先,实施“城市记忆点”计划——在城市街道、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系统嵌入文化遗产元素。例如,用刻有茶马古道地图的青铜地砖铺装步行街;在公交站台展示本地非遗项目介绍;将城市灯光秀与汉代石刻图案相结合。让市民和游客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与历史邂逅。其次,打造“遗产旅游风景道”——将连接核心文化遗产点的公路本身打造为风景线;通过统一的视觉设计、完善的骑行与步行系统、布局合理的观景台和特色服务区,使交通线路成为旅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一路风景,全程体验”。
价值观赋能,从“经济效能”到“人本价值”
目标价值赋能:从“服务游客”到“福祉全民”。首先,增进市民文化福祉——文化遗产场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应对市民实行免费或低价开放,并成为市民终身学习的课堂。文旅发展带来的财政收入,应更多投入改善本地公共服务、提升城市环境品质,让市民因文化而自豪,因旅游而生活更美好。其次,保障参与者尊严与收益——确保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手工艺者、民宿主人、导游等文旅从业者获得体面收入和应有社会尊重;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防止资本过度逐利导致的文化异化和社区排斥。
评价体系赋能:从“GDP导向”到“综合效益导向”。首先,引入“文化遗产活力指数”——该指数应包括:传承人队伍的数量与年龄结构、与遗产相关的文创企业数量与产值、本地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度与认同度、社区参与保护的深度与广度等。其次,构建“文旅融合幸福指标体系”——除了旅游收入、人次等经济指标外,更应纳入:游客满意度与重游率、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度、文旅产业对本地就业的贡献率、因文旅项目而改善的生态环境指标等。
哲学层面赋能:从“人类中心”到“生命共同体”。首先,弘扬大熊猫文化的生态伦理——将大熊猫保护升华为雅安对全球生态文明的贡献宣言,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其次,诠释茶马古道的“和合”智慧——将古道所代表的跨文化对话、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作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地方性实践。
雅安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的“赋能”,本质是从“资源驱动”向“价值驱动”的转变。通过理念、路径、保障的系统性创新,雅安既能守住文化遗产的“根”与“魂”,又能释放其经济社会价值。
未来,雅安需持续深化多元主体协同,强化科技赋能与IP塑造,推动“文旅资源大市”向“文旅价值强市”跨越,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作者单位系雅安市委党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