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的西关不算热闹,几条街巷纵横交错,寻常的商铺与民居挨挨挤挤,若不是特意寻访,很难想到这片烟火气中,藏着阳泉文保单位里的巅峰之作——大王庙。2021年五一,我跟着晋行记的脚步第一次踏足这里,却没能走进殿内细品梁架的精妙,那份遗憾像颗种子,在心里埋了两年。这次故地重游,本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成想竟得偿所愿,更撞见了意料之外的惊喜。
出发前查过攻略,说大王庙周末需电话预约才能开放,我没提前联系,心里揣着几分忐忑。走到庙门前,朱红的大门虚掩着,没有紧闭的隔阂,也没有喧闹的游客。轻轻推开门,院子里静悄悄的,只有几株老树的枝叶在微风中轻晃,阳光透过叶隙洒在青石板上,落下斑驳的光影。正犹豫着要不要往里走,一间偏房里走出个年轻姑娘,脸上带着腼腆的笑意,主动问我是不是来参观的。得知我的来意后,她递给我一个登记本,让我写下个人信息,说不用预约,登记后就能随便看。
“我是文保志愿者,周末过来值班。”姑娘的声音清脆,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活力。我看着她胸前别着的志愿者徽章,心里忽然涌起一阵暖意。上一次来的时候,庙里冷冷清清,连个指引的人都没有,如今竟有了年轻的志愿者驻守,这份变化实在让人欣喜。闲聊中得知,他们都是本地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自发加入文保队伍,利用周末时间来庙里值班,登记访客、维护秩序,偶尔还会给感兴趣的游客讲讲大王庙的故事。看着姑娘认真登记信息的样子,我忽然觉得,《文物保护法》将文保志愿者纳入其中,不是一句空洞的条文,而是真真切切在生根发芽,在这片藏着无数古建瑰宝的土地上,长出了传承的新芽。
走进院子,目光立刻被两座风格迥异的殿宇吸引。前殿是明代所建,歇山顶的造型格外“拉风”,飞檐翘角伸展得格外舒展,甚至在比例上有些夸张,却丝毫不显突兀,反而透着一股明代建筑特有的洒脱与张扬。屋顶的琉璃瓦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虽历经数百年风雨,依旧色彩鲜亮。檐下的斗拱排列得规整有序,虽不如后殿那般硕大,却也玲珑精巧,每一个构件都衔接得严丝合缝,透着古人的匠心。站在殿前仰望,那舒展的屋顶仿佛一双张开的翅膀,想要挣脱尘世的束缚,飞向远方,这种不加修饰的气势,正是古建最动人的地方。
绕过前殿,后殿的身影便映入眼帘。这座金代遗存的殿宇,虽只有三开间,却凭着那经典的平出昂斗拱,生出了足够的气势与威严。金代的斗拱向来以雄浑大气著称,大王庙后殿的斗拱更是将这份特质发挥到了极致——硕大饱满的拱券,平直伸出的昂头,像一个个坚实的臂膀,稳稳地托举着屋顶。那些木质构件历经近千年岁月,早已褪去了最初的色泽,变得深沉古朴,却依旧坚挺有力,没有一丝腐朽的痕迹。我凑上前去,细细打量着斗拱的结构,榫卯衔接处没有一钉一铆,却严丝合缝,仿佛天生就该是一个整体。这种不加雕琢的雄浑,与前殿的洒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金一明,一刚一柔,在这座小小的院落里和谐共存,诉说着不同时代的建筑美学。
殿内的梁架结构更是让人惊叹。没有繁复的装饰,只有粗壮的梁柱纵横交错,支撑起整个殿宇的空间。梁木的纹理在时光中变得清晰而深邃,每一道纹路都像是岁月刻下的印记,记录着近千年的风雨沧桑。我轻轻抚摸着殿内的立柱,木质的触感温润而坚实,仿佛能感受到它跳动的生命力。上一次来没能进殿,只能隔着门窗远远观望,如今身临其境,才真正体会到金代建筑的精妙——减柱造的工艺让殿内空间显得格外开阔,没有过多的遮挡,阳光从门窗涌入,照亮了梁架上的每一个细节,也照亮了那些藏在角落里的岁月痕迹。
正看得入神,身后传来轻轻的脚步声。转头一看,是一位本地的女士,约莫五十多岁的年纪,正好奇地打量着殿内的梁架。她看到我在看她,笑着说:“我就住在附近,这辈子还没进来过,今天路过,想进来看看这老房子到底有啥不一样。”我心里一动,主动跟她聊了起来,给她讲了后殿的金代斗拱,讲了前殿的明代歇山顶,讲了这座大王庙在阳泉文保中的地位。她听得很认真,时不时点头,嘴里念叨着:“原来这老房子这么有讲究,以前真是不懂。”
看着她好奇的眼神,我忽然生出一种强烈的感触:山西的古建,终于迎来了属于它的“认知觉醒”。曾经,这些散落在城乡角落的国保单位,大多默默无闻,除了少数古建爱好者,很少有人会特意驻足。本地人或许每天路过,却不知道身边的老房子藏着怎样的瑰宝;外地游客慕名而来,也常常因为信息闭塞、开放时间不确定而抱憾而归。但现在不一样了,文保志愿者的出现,让这些古建有了“守护者”和“讲述者”;越来越便捷的开放政策,让更多人有机会走进古建、了解古建;而像这位本地女士一样,愿意主动走进来看看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对古建的保护,更是对文化的传承。当年轻人愿意牺牲周末时间来做文保志愿者,当本地人愿意主动走进身边的古建,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些沉默的历史遗存,文化的根脉便在这种关注与热爱中得以延续。山西素有“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之称,境内的古建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在全国都首屈一指。但长期以来,这些古建的“存在感”并不强,很多时候都只是停留在“国保单位”的名录上,没能真正走进大众的视野。而现在,随着文保意识的普及,随着文旅融合的推进,这些古建正在被更多人看见、被更多人热爱,文旅的腾飞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在殿内驻足良久,我一次次抬头仰望那些历经千年的梁架与斗拱,心里满是敬畏。这些建筑,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响亮的声名,却凭着自身的坚韧与精妙,在岁月中坚守了近千年。它们见证了朝代的更迭,见证了世事的变迁,也见证了人们对文化从漠视到珍视的转变。文保志愿者的出现,就像一束光,照亮了这些沉默的古建,也照亮了文化传承的道路。他们或许没有专业的考古知识,或许没有丰富的讲解经验,但那份热爱与坚守,足以让更多人关注古建、保护古建。
走出后殿,阳光依旧明媚,院子里的老树投下浓密的树荫。那位本地女士已经离开了,或许她回去后会跟家人朋友讲讲这座大王庙的故事,或许会有更多住在附近的人,愿意走进来看看这栋“有讲究的老房子”。而那些年轻的志愿者,还在偏房里默默值守,等待着下一位来访者。
盂县大王庙或许算不上山西最出名的古建,但它身上发生的变化,却极具代表性。它告诉我们,古建的保护不仅仅是政府和专业机构的事,更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文化的传承也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需要走进现实,走进人们的生活。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文保队伍,当越来越多的本地人开始关注身边的古建,当越来越多的游客愿意放慢脚步,去倾听古建的故事,这些沉默的历史遗存,便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这座小小的大王庙,就像一个缩影,折射出中国古建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与未来。它让我们看到,文化的觉醒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个个普通人的努力中,慢慢生根、发芽、开花。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承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哪怕只是走进一座古建、了解一段历史、分享一个故事,都能为文化的延续贡献一份力量。站在大王庙的院子里,我忽然明白,那些历经千年的古建,之所以能穿越风雨走到今天,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坚固与精妙,更因为它们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与精神内核。而这份记忆与内核,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用心去守护,用爱去传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