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渭北青松,地地道道的渭北娃,给你讲不一样的渭北故事,带你看不一样的渭北山土人情。#创作训练营开营啦#
说起三原,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古朴庄重的城隍庙,或是书香满溢的宏道书院。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座关中古城的灵魂,其实藏在城北清峪河上的一座古桥里。
它静卧河谷四百余年,见证过车马喧嚣,历经过大水侵袭,如今依然巍然屹立,这便是被誉为 “关中第一桥” 的三原龙桥。
如果你只是匆匆路过三原县城,很可能会错过它 —— 毕竟现代斜拉式的新龙桥气势恢宏,更易吸引目光。
但只要你顺着清峪河湿地公园的步道往前走,一座青灰色的石拱桥便会映入眼帘,桥身如苍龙卧波,横跨南北两城,这便是古龙桥了。
走上桥面,脚下的青石被岁月磨得温润光滑,每一块石板都仿佛在诉说着往事。
桥长 110 米,宽 11 米,三孔拱券错落有致,中间大拱高踞河谷,两侧小拱对称分布,正应了三原人俗称的 “三眼桥”。
最妙的是桥栏外侧,各雕有三个龙头龙尾,头东尾西,仿佛巨龙驮桥而行。
每逢雨天,桥面积水便从龙头口中喷涌而出,直落河中,水花飞溅间,尽显古人的巧思与浪漫。
桥两侧的石栏上,还雕刻着二十四孝图与花卉纹样,虽历经风雨侵蚀,部分图案已有些模糊,但线条依旧清晰可辨。
细细端详,那些古人行孝的场景栩栩如生,花卉纹饰灵动雅致,一砖一瓦、一雕一刻,都藏着明代工匠的匠心。
站在桥中央远眺,清峪河碧波荡漾,新龙桥红栏飞架,新旧两桥相映成趣,“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的诗句,此刻才有了最真切的体悟。
很少有人知道,这座看似普通的石桥,背后藏着两段跨越千年的传奇。

龙桥之名,最早可追溯至唐代。
相传三原乡贤李靖年轻时,恰逢清峪河涨水,有恶龙闯至桥下兴风作浪,眼看木桥即将崩塌,李靖抽剑斩龙,桥身得以保全,“龙桥” 之名便由此流传开来。
而我们如今所见的石桥,则是明代万历年间的杰作 —— 时任工部尚书的三原人温纯,为造福桑梓,与知县高进孝一同倡导集资,历时十二年才建成这座石桥。
因温尚书的功绩,龙桥也被当地人尊称为 “尚书桥”,相传桥心腹部还藏着温纯的铁铸生辰八字,为古桥镇邪祈福。
更令人称奇的是龙桥的坚固。
它全部采用青石砌筑,石缝间用糯米和石灰汁粘合,再以石钩铁钳固定,历经四百年风雨而不倒。
《三原县志》记载,明万历四十四年,暴雨导致河水猛涨,洪水漫过桥面冲毁两侧房屋,石桥却巍然不动;民国二十二年,狂风暴雨引发山洪,龙桥依旧如中流砥柱般稳如泰山。
这份坚固,不仅是古代造桥技艺的见证,更藏着游子对故土的深情。
走在桥上,脚下偶尔能看到几块大小不一的磨盘石,这又牵扯出一段 “青蛙申冤” 的民间佳话。
传说清代有位新上任的知县路过龙桥,被一群青蛙拦住去路,蛙声悲惨。
知县心生蹊跷,跟随青蛙来到桥底潭中,竟发现一具系着半页磨扇的男尸。
为破此案,知县张贴告示悬赏配对磨扇,最终揪出了谋财害命的豆腐店掌柜。
后来,县官便将收集到的磨扇全部铺在桥面,既警示世人,也为龙桥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桥面两侧如今已无当年的商铺,但想象晚清至民国时期,这里曾是三原最热闹的集市 —— 青堂瓦舍的店铺鳞次栉比,铜壶、木梳、刺绣、油糕等商品琳琅满目。
南来北往的行人摩肩接踵,叫卖声、谈笑声与清峪河的流水声交织在一起,何等繁盛。
如今繁华褪去,龙桥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却依然是三原人生活的一部分:
老人在桥上闲谈,孩童在桥边嬉戏,游客驻足拍照,它就这般安静地融入现代生活,从未远去。
从桥上下来,沿着河岸漫步,忽见新龙桥红色的桥身与古龙桥的青灰相映,一古一今,一静一动。
1985 年新龙桥建成后,便接过了交通的重任;2023 年,新龙桥经过改造翻新,成为集通行、景观于一体的新地标,而古龙桥则专职守护着三原的历史记忆。
站在两桥之间,仿佛能触摸到时光的流转 —— 从唐代的传说到明代的建造,从昔日的交通要道到如今的文化地标,龙桥承载的,早已不止是通行的功能,更是一代代三原人的乡愁与信仰。
临走时,遇到一位在桥边散步的老人,他说每年正月十五,三原人都会抬着龙身来到桥底的老龙潭 “点睛”。
这个习俗从唐代李世民为龙点睛求雨的传说流传至今,只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那一刻忽然明白,龙桥早已不是一座单纯的建筑,它是活着的历史,是传承的载体,是三原人心中不可替代的精神图腾。
最后分享旅游实用信息,想来探访的朋友可以参考:
门票:免费开放(含清峪河湿地公园)
交通:自驾游直接导航 “三原古龙桥”,市区可步行或骑行前往;自由行可乘坐三原 1 路、3 路公交车到 “城隍庙” 站,下车后向北步行 15 分钟即可抵达。
周边打卡:逛完龙桥可顺路参观三原城隍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宏道书院,品尝三原蓼花糖、泡泡油糕等特色美食。
(想解锁更多冷门古建秘境?关注@渭北青松,带你揭秘黄土高原的文化密码!)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