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铜仁梵净山脚下的寨沙侗寨,错落有致的青瓦木楼依山傍水而建,涓涓细流穿寨而过。这里完好地保存了侗族传统风貌与民俗文化,是游客远离尘嚣、亲近大自然的秘境。春舍兰苑就隐匿在这片古朴与灵秀的寨沙侗寨之中,它以侗乡文化为根、以生态体验为魂,将传统民居改造与现代的旅居需求完美地融合起来,让“山水风光”与“人文体验”深度交融,成为串联梵净山风光与寨沙侗寨风情的核心纽带,书写了铜仁文旅融合的生动篇章,绘就“文旅兴寨、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桥溪楼相依 侗寨藏灵秀
寨沙侗寨的美,藏在寨沙吊桥、潺潺溪流与古韵浓郁的古楼之中,一步一景都皆含诗意,一呼一吸尽是乡野清新。踏入古寨,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横跨穿寨小溪的寨沙吊桥,全木质结构,结合钢索承重的现代悬索工艺,既保留了侗寨的传统木构风格,又增强了过往通行的安全性,彰显工匠精神与原生质感。采用木板铺设的桥面,宽度适中,可满足行人通行,这座承载着岁月痕迹与过往行人足迹的吊桥,既是侗寨日常烟火的“连接线”,也是来往游客触摸寨沙侗寨温度的“体验窗”。漫步至其上,脚下的潺潺溪水,耳畔风声、水声、鱼儿欢跳声与木构件的轻响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相映成趣的流动画卷。这座历经岁月的寨沙吊桥,早已超越了交通设施的意义,成为连接侗家情感、承载游客乡愁的文化标志之地。
穿寨而过的小溪源自铜仁梵净山的核心深处,是寨沙侗寨的“生命之脉”。漫步小溪旁,溪水清澈见底,水底鹅卵石清晰可见,鱼儿相互欢快追逐,两岸树木绿树成荫、花草丛生,寨沙侗寨的小溪像一面镜子,将寨沙吊桥与连绵的大山完整地倒映在水面上,水下仿佛藏着另一个一模一样的清秀世界,山影与溪水相映成趣,形成一幅山水相依的绝美画面。漫步在这样的小溪边,只觉得身心都被这宁静的景象给抚平了,所有的浮躁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只剩下满满的舒心与惬意,让人深深沉醉在寨沙侗寨的治愈之美之中。
立于寨心的侗家古楼,是侗寨的精神核心与文化图腾。全木质榫卯结构无需一钉一铆,飞檐的跷脚层层叠叠,楼身雕刻的侗族故事、花鸟纹样,尽显先民匠心。这里是寨沙侗寨村民议事、篝火晚会、节庆欢聚的场所。登楼远眺,寨沙侗寨全貌与梵净山的远景尽收眼底,山水与人文交融的美景令人沉醉。
春舍栖心:乡愁深处的诗意民宿
在寨沙侗寨的深处,藏着一家名为“春舍兰院”的客栈,它既是游客休憩的港湾,更是文旅融合的生动载体。“春舍”二字由现代著名画家张松峰先生亲笔题写,民宿由画家张松峰先生与弟子冼杏坤打造,保留了侗族传统建筑的木质结构,同时融入了现代舒适理念,既有古朴韵味,又不失便捷温馨。庭院和客房都有张松峰先生的书画名作,推门进院,书香气息扑面而来,棕红色的木门,旁边是垂着浅绿窗帘的窗户,木色的暖,窗帘的柔,刚好衬得水墨兰草不冷清,画旁挂着的红灯笼,中式传统装饰的暖色调一衬,雅意里又裹上了一层生活的热闹劲儿,既有客栈的闲适,又带有中式传统的温馨。春舍不仅是民宿,还是书画美学的“活展厅”,也是异乡人渴望栖居,能在春舍找到既传统又舒适的归属感,成了连接乡土与书画美学的纽带。
漫步走入庭院,民宿庭院被绿植环绕,石板小径蜿蜒其间,庭院的绿意里,藏着两处巧思———墙角的兰花草舒展着纤长叶片,像是从张松峰画里落下来的韵致;庭院中央的根雕更显意趣,顶端艳红的装饰品,恰好衬得周围绿植愈发生机,像把寨沙侗寨山林里的野趣妥帖地安插在春舍的庭院里。
露天茶座摆放着木桌椅,庭院里的休闲区域,搭配的茅草顶户外休闲桌椅组合,可供游客品茗观景。室内装饰充满书香气息,桌上摆放着侗家气息的摆件,床品采用纯棉布料,印有简约的水墨山水图纹,让人在细节中感受到沉静的古韵。每间客房都设有观景窗,推开窗户,或见溪水潺潺,或望古楼雄姿,梵净山的灵秀之气与寨沙侗寨的古朴之风尽收眼底。春舍的妙处,从不是刻意造景,而是让每一处细节都嵌进寨沙侗寨的肌理里,在这里住下,不是“住宿”,是真正地把自己放进了侗寨和春舍的晨昏里,让梵净山的灵秀、侗寨的烟火气、春舍的书香气息,都成了生活里触手可及的温柔。
春舍二楼的客房备好了笔墨纸砚,诚邀游客沉浸式体验和感受文人雅趣。院内客房都挂有张松峰先生的亲笔佳作,游客可随心临摹创作,在笔墨流转间体验书画与山水的相融之妙。站窗远眺,溪水与吊桥入目,为游客的创作增添一份自然的灵气,定格寨沙侗寨之行的诗意瞬间。春舍民宿以细节见温度,精心配备全套品质旅游设施配:一次性毛浴巾、崭新被褥、深红地毯、拖鞋、洗漱用品等配套设施,在春舍便能在侗寨的山水雅致中,享受洁净、便捷且温馨的栖居时光,让每一位游客卸下疲惫,安心沉浸在诗意栖居中。
春舍的主人是一名热情好客的寨沙人,不仅会为游客提供贴心服务,还会为游客分享侗族的民俗故事与生活习俗,更是亲自栽种了袖子树,果肉饱满多汁,咬一口全是纯纯的甜,到访的游客可免费品鉴,解锁柚子带来的新鲜味儿。清晨,春舍主人会为游客介绍地道的寨沙早餐,软糯的糍粑、爽口的腌菜,让游客在味觉上感受侗寨的风情;傍晚,游客可与主人一同坐在庭院中,品茶喝茶,听侗族的歌谣,学着唱侗家小调,体验寨沙侗寨的闲适与惬意,“春舍”以“民宿+文化的模式”,让游客深度地融入到侗寨生活,在诗意栖居中寻得乡愁,也为当地村民拓宽增收渠道,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双共赢。
烟火传情:糍粑香里的乡愁温度
在寨沙侗寨的文旅图景中,村民打糍粑的场景是最具有烟火气的乡愁符号,这一传统活动自然融入到山水肌理与春舍民宿体验之间,成为来访游客感受寨沙侗寨生活的重要环节。打糍粑的场景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围观,不少游客还会主动参与其中,其中春舍客栈主人便为游客率先打了样,在他和村民的指导下体验捶打糍粑的乐趣,感受传统劳作的艰辛与快乐。当热乎乎的糍粑制作完成之后,村民会将其分成小块,蘸上黄豆粉或白糖,递到游客手中。咬上一口,糍粑软糯香甜,不仅是味觉上的享受,更是对侗寨民宿食文化的直观体验。
春舍客栈藏着地道的民俗体验!到访游客可亲身参与打糍粑,感受手工捶打的烟火气与软糯口感,解锁沉浸式侗寨乐趣。打糍粑这传统民俗,既展现了寨沙侗寨村民的勤劳与智慧,也成为连接游客与侗寨的情感纽带。它让游客在参与中深入了解侗族文化,在香甜中感受侗寨的烟火气息,为文旅融合增添了浓浓的乡愁温度,也让寨沙侗寨的乡愁味道更加浓厚。
如今的寨沙侗寨,民宿与民俗共生共荣,文旅融合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这里不仅是游客寻觅乡愁的胜地,更是侗族文化传承发展的沃土,在灵奇梵净山的庇佑下,持续绘就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美好图景。
通讯员 韦仕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