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口芦苇荡
王士新
去年初冬,我们来到肥东县长临河镇施口自然村东大埂,登上水泥驳岸的大坝,放眼远眺,心中一阵阵惊喜,只见近岸的湖面上,墨绿色的芦苇,蜿蜒而去,直到一公里之外的桂花台东边。
这片芦苇栽植得很有规律,一大片芦苇,宽六七十米,长100多米,共有六大片,依次排开。两大片芦苇之间,留有几十米宽的水面,在六大片芦苇的远处,又有大片几十米宽的芦苇,把它们封住。六片芦苇与这大片芦苇之间,同样也留下几十米宽的水面走道,显然,这是供游船行驶的。
今年7月下旬,我们再次来到施口自然村东大埂处,依然登上水泥大坝,湖岸下的芦苇,长势比去年更高,芦苇干明显粗壮了一些,深绿色芦苇叶片,在炎炎烈日下,随风摇曳,沙沙作响。两大片芦苇之间的水面上,波光粼粼。有远处辽阔的湖水映衬,这处芦苇荡显得风情万种,妩媚动人。
开车来到一公里之外的桂花台,我走下大堤,再回头看刚才到过的东大埂大坝处,整个芦苇荡,呈一个大的三角形。再面向巢湖的滩涂,看到的芦苇约有200多米宽,在一片一片纵横交错的芦苇之间,也留下了一条条几十米宽的水路。
我又沿着大堤脚下的湖岸,往东走了一百多米,看到东边大堤约200多米远的地方,同样栽植了密密麻麻的芦苇,湖岸下的芦苇,伸向湖面的宽度,也有好几十米。
我估计,这片芦苇荡,面积约在千亩左右。
希望家乡的巢湖岸边,有个芦苇荡,是我梦寐以求的夙愿。京剧《沙家浜》中连长郭建光有段唱词:“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全凭着劳动人民一双手,画出了绵绣江南鱼米乡。”,几十年前,我就被阳澄湖的芦苇荡迷上了。
妻子十多年前与好友去常熟旅游,回来绘声绘色地给我讲了阳澄湖芦苇荡的美景,使我对芦苇荡更加入迷。
十几年前,省人事厅专家处,组织全省30多位专家、教授,到大西北四省观光考察,在宁夏,我们游览了沙湖5A风景区,湖中一片一片的芦苇,形成一个一个的芦苇岛,分布在宽阔的湖面上。这些芦苇岛的面积大小不等,小的十几平方米,大的有好几十平方米,芦苇高大挺拔,倒映在碧绿的湖水中,美得如同人间仙境。我们的游船在芦苇岛中穿行,凉风习习,感觉十分美好。沙湖的南面是大片沙漠,我们去沙漠深处游玩了两个多小时。尽管过去十几年,但沙湖的芦苇荡,给我留下了的美好记忆,至今历历在目。
最近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作者描写的陕西省合阳县洽川芦苇荡,更让我痴迷。这个风景区的芦苇荡,面积达到 10万多亩,是全国最大的芦苇荡之一。芦苇荡四季景色各异,春天绿意盎然,秋天芦花如雪,场面十分壮观。
总有一天,我的家乡巢湖,也会出现一个芦苇荡,我的梦,一做就是数十年。我的梦,不是空中楼阁,其实,巢湖四周湖岸,自古以来就盛产芦苇。
施口村的芦苇滩,浩浩荡荡一大片,从西头绵延到东边,约一公里,再从东边沿东圩埂,到自然村的北边,全长两公里左右,把七甲圩半岛,紧紧揽入怀中,身后是浩瀚无垠的巢湖。芦苇滩宽度不一,窄处几十米,宽处超百米。它,如同一道天然屏障,守护着七甲圩和大堤上数百户农家的安危。
春风吹拂,芦苇醒了,它们睁开睡意朦胧的眼睛,争先恐后,从枯黄的芦根处挤出来,仅仅几天,就长出胖嘟嘟的嫩苗,又是几天,就窜到一尺多高。等长到一人多高时,许多野鸭子和各种鸟类就钻进去,忙着搭窝下蛋。那时,我们一帮上小学的孩子,在芦苇丛中,能看到许多鸟窝和小鸟。我们兴高采烈采摘草丛中的嫩嫩的芦笋,采半猪头篮,回家能吃好几天。
芦苇滩,春夏季,墨绿色芦苇叶片,随风飘荡,沙沙飞舞,气势磅礴,让人心旷神怡。
入冬,芦苇滩成了另一幅美景,芦花飞雪,铺天盖地,湖风吹拂,洁白的芦花,漫天飞舞,近处的湖面上,宛如落了一层薄薄的雪花。越过芦苇滩,湖面上漂浮着成千上万的野鸭子,如同一颗颗黑珍珠,散落在几公里的湖面上,随湖水微微起伏,不时传来“咯咯咯”的鸭叫声。有时它们可能受到惊吓,忽然,成群结队起飞,在湖面的上空,慢悠悠地绕个大圈,发出“咯呷,咯呷”的欢唱,又纷纷轻轻地落在湖面上。
辽阔深䆳的巢湖上空,白云悠悠,远处的四顶山、姥山岛清晰可见,我的家乡,仿佛是一幅徐徐铺开的青绿山水画卷。
最让施口村民开心的,冬天,家家能分到一片芦苇地,收割芦苇的时候,家家划大盆,把芦苇划回家,在家门口,码成垛,等上一两个月,芦苇叶全干了,打去枝干上的枯叶,铺在门前的路上,拉石碾,碾开,抱回家,再用小竹刀,破开芦苇干,坐在堂屋的地上,编织起芦席。一个冬天,能编织好几百张芦席,然后,托家门口弄船的人家,把芦席从巢湖,运到裕溪口,再入长江,送到对江的荻港集市卖掉。
1974年,我上学,离开了施口,走时,芦苇滩的芦苇,长势还算不错。后来听家乡人说,芦苇滩慢慢衰败了,无人看管,生产队牛群自由出入。那些年,家家缺烧锅草,人们明里暗里,摸到芦苇滩,割青。那些年,巢湖北岸不少农民,用1059农药拌稻谷,撒在湖滩上,毒野鸭子,几年间,受到惊吓的野鸭子,远走高飞,从此,在巢湖绝迹。加上南淝河污染严重,祖祖辈辈留下的芦苇滩,仅十几年工夫,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在我的内心深处,施口村庄,虽然现在整体搬迁了,但施口村这个位置,芦苇滩,总有一天会回来的,因为,我相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力量,所以,去年冬天,当我看到施口村东大堤下的芦苇荡,我喜出望外的心情,就好理解了。
不过,施口大堤下的芦苇荡,形成才两三年,嫩苗,个不高,干不壮,与我心中的芦苇荡,还有不小的距离。不过,没关系,芦苇是多年生禾本科植物,适应能力极强。它喜温暖湿润环境,耐盐碱、耐高温、耐低温,在 - 40℃的极端气候下仍能存活。其根系极为发达,既能在水深 30 厘米的静水中生长,也能在干旱沙丘或盐碱地中扎根,形成 “湿地芦苇” 和 “旱生芦苇” 等生态型。
芦苇以无性繁殖为主,根状茎横向扩展能力强,每年可延伸数米,迅速形成大面积群落。我想,要不了几年,它凭借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就能迅速向外延伸。
从施口村到长临河镇的孙家凤村,沿湖滩涂平缓,适宜栽种芦苇。我有个更大的梦想,如果现有的施口芦苇荡,能延伸到孙家凤村,在4公里的滩涂上,全部栽植芦苇,而且芦苇从环湖大道向湖面延伸至七八百米,甚至一公里,这样就能形成一个面积约五六千亩的大型芦苇荡。
现在栽植在环湖大道湖堤下的一排柳树林,主要是挡浪护堤,但是,由于树干较高,遮挡了游客赏湖的视线,是个憾事。如能把柳树林移走,出现在游客眼帘的是,环湖大道下浩浩荡荡的芦苇荡,远方是烟波浩渺的巢湖,这将是何等壮美的画卷。
十八联圩湿地,是环巢湖十大湿地之首,面积27.6平方公里,4.14万亩,如果,利用这处天然的有利条件,建一个万亩芦苇荡,这样在环湖大道圩内、湖外,形成两个大型芦苇荡,长临河镇从4A景区上升为5A景区,就不是难事。长临河镇,肥东县,合肥市,也会因此全国闻名。
施口芦苇荡,是国家对巢湖生态修复的一个成果。随着巢湖水质变好,消失几十年的野鸭子,又飞回来了。
我期待野鸭子和水鸟,成群结队在施口芦苇荡做窝,安心地孵育下一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