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声在线】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黄梅 李梓潇 胡杏子
“雁声集”国风汉服馆内,年轻人身着新中式服饰拍照打卡;“兔木野”艺术咖啡店里,游客们正挑选着长沙最早的整套城市明信片,盖上特色印章留念;小剧场“得乐社”,传统曲艺与现代戏剧轮番上演,场内座无虚席......
这些分布在长沙都正街与丰盈西里的消费新场景,并非标准化商场的简单复制,而是根植于老街肌理自然生长的“非标商业”。它们以主理人经济为引擎,以湖湘文化为底蕴,在“楼上住家、楼下开店”的商居融合模式中,重塑着历史街区的商业生态与社区温度。
(丰盈西里“手摘星城”文化墙。受访者供图)
规划“非标”:一场始于“留”字的城市更新
“我们改造的三大原则是:留、改、拆。‘留’是首位,即保留街巷肌理、留住本地居民、延续老长沙记忆。”回忆起2018年启动的有机更新,白果园所在的丰泉古井社区党委书记唐可记忆犹新。
改造并非推倒重来。在丰盈西里,通过拆除违章围墙、释放公共空间的“微创手术”,为商业“毛细血管”的流通创造了条件。在都正街,青石板路、詹王宫、城隍庙等历史遗迹被精心保留,与街区融为一体。
这种“留”的智慧,为“非标”业态的培育埋下伏笔。随着不合时宜的旧业态逐步腾退,一批富有创意的年轻人带着新理念入驻,推动街区实现有机生长。
“我们对业态有要求——轻盈、不扰民、能融入。”唐可介绍,像丰盈西里,铺面多在居民楼下,业态选择需格外谨慎,以咖啡、民宿、文创、生活非遗等为主。
“以前这里就是条普通巷子,现在变漂亮了,但老邻居都还在。”在丰盈西里住了三十多年的李娭毑说,她最喜欢楼下咖啡馆外的小花园,“这些店伢子有礼貌、不吵人,我们老人家也愿意下来坐坐。”
数据显示,白果园社区现有商户287家,其中青年商户165家,节假日日均客流量可达2万人次以上。都正街有商户60余家,青年商户占比约70%。
生长“非标”:当主理人成为街区“合伙人”
“我是土生土长的长沙人,这里的文化底蕴与我们品牌理念高度契合。”丰盈西里“唐姑娘不姓唐”主理人龙胜的选择,代表了多数入驻主理人的心声。在社区的支持下,他于2021年租下一处旧冻库,创立新中式品牌。
他将湖湘食材融入产品创新:用米汤、紫苏调出“烟火气”咖啡,把臭豆腐风味做成小酥点,还与省博物馆合作,将素纱襌衣、皿方罍做成了慕斯蛋糕。如今,他在丰盈西里开了6家店,打造集中式烘焙、咖啡馆、古今融合料理等于一体的“唐姑娘”IP主题区,成为街区文化创新的亮眼名片。
(唐姑娘不姓唐“素纱襌衣”慕斯蛋糕。受访者供图)
“这个包设计感十足!”来自广州的95后游客陈静静在《湘江评论》文创店选购了包包和笔记本,“它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比普通纪念品更有意义。”
该店主理人龙麒阳,在一次社区“芙蓉夜话”活动中,受老党员启发,决心挖掘红色文化。他实地寻访旧址,从《湘江评论》中提炼“我们不干谁干”等经典语句,开发出系列文创。目前这些产品已进入新华书店、博物馆等渠道,成为可触摸、可带走的红色文化载体。
(《湘江评论》文创店。黄梅 摄)
从协助办证、调解矛盾,到组织创意市集、推荐创业典型,再到举办“芙蓉夜话”等活动,社区与商户构建起新型伙伴关系。这种“社区+商户”共建模式,让主理人真正成为街区的“合伙人”。
延续“非标”:从“网红”到“长红”的湖湘之道
午后,都正街的青石板路映照着斑驳树影,朱红门廊与雕花窗棂间,身着汉服的年轻游客正在取景留影。“在这里穿汉服特别有感觉,老街、古建筑都是天然布景,随手一拍都很有韵味。”从武汉前来打卡的游客李婷赞叹道。
这种基于文化认同和场景融合建立的消费忠诚,正是街区从“网红”走向“长红”的底气。
都正街“扶记小吃货”用近十年时间诠释了这一发展理念。从2015年的不知名小店,到如今需要提前取号的网红打卡店,主理人舒冬贵始终坚守“湖湘特色”的初心。去年该店接待人次达41万,外地游客占比超过六成,“这充分证明我们的湖湘特色赢得了市场认可”。
“如果说前几年靠流量,现在则要靠留量。”舒冬贵表示,虽常有加盟询问,但团队坚持先练好内功,“要做就要做透,不辜负这份招牌。”
“未来非标商业要持续繁荣,关键在于提供超越功能的价值。”长沙新消费研究院院长张丹丹分析,首先是满足特定人群的功能价值;其次是创造能引发共鸣的情绪价值;更深一层,是挖掘区域文化带来的文化共鸣价值;最终,是传递一种能获得认同的精神共振价值。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