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呼伦贝尔11月27日消息(记者李春雪)冰雕打卡、高山滑雪、冰雪那达慕……今年冬天,各地冰雪旅游“热”力十足,社交平台相关内容搜索持续上涨,从东到西冰雪旅游市场花样缤纷。同程旅行最新发布的《2025—2026雪季冰雪游趋势报告》显示,进入11月份以来,国内主要城市飞往哈尔滨、阿勒泰、呼伦贝尔等冰雪游目的地的航班预订热度快速上升。
作为我国纬度最高、雪期最长的地区之一,内蒙古呼伦贝尔为何能在“极寒”中突围?其背后,是冰雪资源的天然优势、产品设计的持续创新,以及产业链条的加速延伸。从娱乐项目到专业竞技,从自然景观到丰富体验,呼伦贝尔正以多元维度闯出热气腾腾的新赛道。
呼伦贝尔大众冰雪季活动上的群众射箭比赛(央广网记者 杨亚东 摄)
极寒之地为何火?“天然场景”带来新流量
“呼伦贝尔的冬天是不可复制的,它的特点是足够冷、足够童话、足够不一样。”当主持人白岩松面对“为什么冬天要来呼伦贝尔”的提问,如是说道。
寒夜光柱、白桦成林、雾凇铺满河岸……呼伦贝尔冬季的自然景观,被网友称为“现实版冰雪奇缘”。泼水成冰的“冷极瞬间”、驯鹿之乡的“北极光同款氛围”、湿地雾凇的“冰雪滤镜”场景,在短视频平台动辄获得上百万播放量。
自驾车队穿越大兴安岭林区(央广网记者 杨亚东 摄)
“天然的场景,就是呼伦贝尔最大的流量密码。”呼伦贝尔市文旅局局长王波表示,呼伦贝尔横跨高原、森林、平原的多样地貌,不仅造就了雪质纯净、冰雪景观壮丽的独特资源,更孕育了林海雪原、不冻河等丰富多样的自然奇观,为开展冰雪旅游、举办高水平冰雪节庆和赛事活动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依托内蒙古大草原、大森林、大河湖的壮丽冬季景观,自驾穿越呼伦贝尔大雪原,沉浸式体验内蒙古多元的冰雪文化,成为了许多游客的选择。在短视频平台上,“一起走进呼伦贝尔的冬季”单个词条话题浏览量超千万次。
额尔古纳河上的冰钓帐篷(央广网记者 杨亚东 摄)
据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副处长王涛介绍,依托呼伦贝尔“一横两纵五环”自驾线路体系,结合冬季市场需求与品牌活动节点,内蒙古推出以兴安盟阿尔山为起点,途经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鄂温克族自治旗、根河市等地并延伸到黑龙江省漠河市的冬季自驾穿越线路。从中国冷极(根河)到中国北极(漠河),一路贯穿大兴安岭岭脊森林的出游体验备受游客欢迎。
旅游热度背后,产品怎样“升级”?
如果说自然是基础,那么项目体验就是让“冷资源变热经济”的关键一环。
根河市地处大兴安岭北段西坡、呼伦贝尔市北部,森林覆盖率达91.7%。据历史记载,这里的最低温度达-58℃,故有“中国冷极”之称。2024年1月,依托当地冰雪资源打造的冷极村度假区正式启动运营。
立冬一过,根河市气温骤降,冷极村又变得热闹起来。如今,“泼水成冰”不再是随意体验,而是有专门的摄影点、专业向导、标准化路线。森林越野穿越、冷极村过大年等新项目也为游客打开体验“零下40℃生活”的窗口。
游客在根河冷极村游玩(央广网记者 杨亚东 摄)
“以前大家就是图个新鲜,现在我们把项目做成产品,让体验更安全、更可复制。”冷极村度假酒店工作人员迟文介绍,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雪地百人火锅、特色民俗,在大兴安岭林区雪地摩托、狗拉雪橇等活动。2024年,冷极村接待来自全国40多个地区的近2万名游客,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等南方地区为主要客源地。
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景区的驯鹿吸引了大批游客,成为呼伦贝尔冬季最具特色的文化IP之一。“驯鹿+冰雪+文化”的融合方式,让游客能在林海雪原中体验拍摄、喂食等项目,沉浸式“做一天鄂温克人”。
冰雪教练、越野向导、旅拍摄影、装备租赁等岗位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以前冬天没活干,现在一个雪季能挣过去一年挣不到的钱。”来自额尔古纳的90后摄影师笑着说。
2024年12月,在呼伦贝尔市举办的内蒙古冬季那达慕活动(央广网发 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供图)
在此基础上,各类节庆活动不断为冬季注入“热量”。从11月内蒙古冰雪旅游季在“中国冷极”根河开幕,到冰雪那达慕、冰雪英雄会、中俄蒙国际冰雪节等重磅冰雪旅游活动即将在12月下旬陆续拉开帷幕,“每隔十天就有大活动”的密集节奏,让内蒙古冬季旅游从“偶然爆火”走向“持续走红”。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王申荣表示,今年内蒙古统筹全区冰雪资源,陆续推出159项特色冰雪文旅活动、48项文旅体赛事以及45条冰雪旅游线路,构建起“一地一特色、月月有精彩、全域皆可游”的冬季旅游发展格局。
冰雪经济如何拉升为“产业链条”?
从旅游产品走向产业体系,呼伦贝尔正在把冰雪经济从“旅游消费”拉升为“产业链条”。
随着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全国青少年冰球赛等赛事在当地举办,冰雪运动的群众基础不断扩大。牙克石凤凰山、扎兰屯金龙山等滑雪场不断扩建雪道、引入智能设备、提升专业赛事能力。
“我们已经具备承办国际性赛事的能力。”牙克石市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贺杨介绍,2025-2026赛季全国青少年U系列越野滑雪锦标赛将于12月初在牙克石凤凰山滑雪场开赛,赛事的举办更有助于塑造牙克石市户外运动目的地品牌形象。
呼伦贝尔市中小学冬季运动会冰球比赛现场(央广网记者 杨亚东 摄)
2024年11月,呼伦贝尔市冰雪职业教育市域产教联合体在扎兰屯市揭牌成立。这一由扎兰屯职业学院、呼伦贝尔市教育局、内蒙古冰雪运动学校等40家单位共建的平台,首次实现了“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企业+俱乐部”的长线培养模式。
“我们的目标是打通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让冰雪经济不仅红一个季节,而是红一整年。”扎兰屯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国强表示,通过校企共建课程、俱乐部定向输送人才、科研机构攻关耐寒装备技术,未来将为全国冰雪产业输送复合型技术人才。
从自驾穿越路线体系,到“中职—高职—本科—企业”联动的冰雪人才培养体系,从赛事升级到文创开发,呼伦贝尔正把冰雪经济变成“四季有热度”的支柱产业。
牙克石市凤凰山景区正在进行开园前期准备工作(央广网发 牙克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呼伦贝尔的冰雪旅游资源禀赋好、冰雪文化厚重、发展起步早、产品业态多,其探索实践也印证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王涛表示,下一步内蒙古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呼伦贝尔建设成为全国冰雪旅游核心目的地。
雪原无言,冰湖无声,但呼伦贝尔的热度正以看得见的速度升腾。从泼水成冰的短视频,到冰雪赛事的国际化,从驯鹿部落的文化体验,到青年返乡创业的喜悦,“冷资源”到“热产业”的转型发展,不仅是一座城市主动求变的实践,更是北方地区探索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