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太懂骑行,无锡马山又火了。
今年10月,随着2025第十三届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收官之战——马山环岛赛顺利举办,这个位于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小岛,再次成为长三角地区文体旅融合的新焦点。

不过这一次,不只是因为这场国际赛事,更是因为一个全新IP:
“马山骑行岛”。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任何骑友听了都会心动的目的地。
当第一次来马山的游客还在为它“远山如黛 ,近水含烟”的美丽外表折服时,马山已经以它“爱玩、会玩、敢玩”的性格特质变身成潮流运动的前沿阵地,狠狠拿捏年轻人的心。

透过骑行的窗口,我们观察到,在“玩儿”的向度上,这片被太湖温柔环抱的半岛正开展一场关于湖岛新生的实验。
它在一种极致的反差中,悄然改变着人们对旅游的想象。
01.
确保每骑5公里就有驿站可用
马山,拥有无锡景观最丰富的42km太湖岸线:
湖面浩然无边,空中鸥鹭翩翩,远处青山袅娜,千波桥飞架而过,山、水、城在这里融合。
正是这样一条绝美道路,催生了马山的速度与激情。
在国内,马山是我国四大职业公路自行车赛之一——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重要赛段,自环太湖赛2010年举办以来,马山已让数届参赛车手领略过太湖风光的精华。

在无锡,从蠡湖之光出发并以马山为目的地往返的“马大”“马小”是骑行圈知名的两条路线,这段以“太湖岸线+马山山路”为脉络的经典道路格局几乎满足所有需求:
大爬升、多弯道、长距离,兼具竞技强度与生态美感,让无数骑友欲罢不能。
而今,马山骑行岛的正式启用,更是将这里变成了一个骑行天堂,体验感直接拉满。
马山骑行岛共规划了10个骑行驿站,这10个驿站串联起环太湖公路、十里明珠堤、梅梁路、千波路、环山东路、七里风光堤、环山西路等最受骑友喜爱的道路,并且这些道路无缝对接无锡市区方向和常州方向,可以承接各方骑行需求。

更重要的是,驿站的骑行友好设计与公共供给彻底解决了骑行者的后顾之忧。根据自身条件和定位,10个驿站被划分为核心驿站、特色驿站、基础驿站3大类:
有的提供基础的停靠和自助补给,有的则在此之上增加了轻食餐饮、文创产品展示,核心驿站还能提供自行车销售、租赁等全方位服务。
其中,标准化的自行车停靠区配备了轮胎打气和基础维修工具,大多数驿站都配备了医疗包,个别驿站还配备有AED。
精心布局的目的只有一个:
确保骑行者每5公里就有驿站可用。
这意味着,那些只有在赛事中才提供的保障服务,在马山你可以轻而易举地享受到。
换句话说,马山,就是一辆巨大的“保障车”。
它用真诚和实力,给予骑友们随时停靠的底气和继续前行的勇气,它将“正经八百的赛事”真正变成了无锡及周边城市“随时可玩的游戏”。
这魄力,放眼整个长三角都不多见。
当然,光有这些,还不能称之为“天堂”。马山的“会玩”之处在于:
它有速度与激情,也有chill和松弛。
说到村咖大家都不陌生,这如今已是不少城市的“潮流单品”,但你可能想不到,在马山,那些镶嵌在乡村空间里的文艺咖啡馆就像一名美貌与智慧并存的“特工”,有着“双重身份”。
比如国庆刚开业便被挤爆的桃坞稻田咖啡。

它看似是一间环境不输大理喜洲古镇的格调村咖,但如果你恰好骑车经过,便可以解锁它的隐藏功能——
一处悬浮于环山东路稻浪之上的多功能休憩驿站。
你可以将爱车安放在专属的停放区,然后去咖啡餐饮区点一份甜品,坐在稻田旁边赏景边歇脚边补充能量,再和美景与爱车来一张绝美合影。
再比如环山西路上即将建成的大平场无边咖啡。

作为“马山驿”的核心驿站之一,它将由捷安特公司与项目方共同建设,不仅能为骑行团队提供休憩、餐饮和活动空间,更能提供从自行车租赁、维修保养,到专业装备销售、骑行俱乐部活动等一站式服务。
在马山骑行岛,一杯咖啡的时间,能修复你的情绪,也能修复心爱的两轮坐骑。

如果有一天,你走近马山这座半岛时,感到一股漩涡吸引着你,美丽而深邃,不要怀疑,这漩涡便是马山收放自如、张弛有度的节奏感。
马山在快慢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让运动超越了竞技本身,转而成为年轻人探索社交互动与消费体验的载体。
02.
马山升级文旅打法的一个切面
从骑行岛到村咖,这背后是消费习惯的转变,是从“路过”到“停留”的丝滑转场。
其实我们看到的骑行岛,不是一个噱头,不是一场造势,也不是一次单一的改造,而是马山升级文旅打法的一个切面。
这场升级就像一曲四重奏,层次分明、盛大浪漫。
首先就是细节满满的基础设施升级。
去年,马山启动十里明珠堤改造工程,重点打造“骑行友好型”岸线,新建了专属自行车道。清晰的骑行区域划分,沿途增设的休憩驿站和自行车停车架,让骑行与赏景不再相互干扰,变得前所未有的从容。

继十里明珠堤完成改造后,七里风光堤提升改造工程又正式启动,重点升级慢行体验,还将新建3公里的数字跑道,借助物联网技术为跑者提供智能化体验。

七里风光堤的改造还有一处“点睛之笔”,就是灵湖码头。今年9月无锡“太湖揽胜”水上游新增两条航线,其中一条便是“太湖鼋头渚—灵山胜境” 马山线,终点就设在灵湖码头。从这里下船,你可以直达灵山胜境,也可以在码头的香樟林下躺平,哪儿也不去,就地露营。

升级后的马山“双堤”,迅速成为了马山继灵山、拈花湾之后的文旅新宠。
数据显示,今年1—6月,太湖国家度假区共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其中专程打卡“双堤”的游客超过1/3。
这也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文旅振兴从来不是造景,而是造“境”,一种让人愿意停留的意境。
第二重,是生活配套升级。
在马山,民宿产业与文旅产业一同开启了加速模式。
马山民宿能有多火?
举个例子,由上海建筑设计师夫妇打造的“山居壹聚”民宿,国庆期间房价涨到1800余元仍是供不应求。

山居壹聚由马山嶂青社区的一片废弃茶厂改造而来,坐拥大片的茶园与竹林,整个空间将现代时尚风格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隐而不遁,聚而不喧,早在2021年就入选了首批国字头的甲级民宿。

经过政府循序渐进的引导,如今马山已生长出百余家风格鲜明、特色突出的民宿,其中包含全国甲级民宿1家、乙级民宿1家,丙级民宿4家,等级民宿数量位居无锡第一。
在这群有个性有态度的民宿主理人手下,乡野老屋华丽蜕变,而马山的在地文化也被诠释成了年轻人喜欢的形态。
第三重,玩法升级,把平凡日常变成城市青年的浪漫派对。
从春日的“2025无锡太湖女子半程马拉松”到暑期劲爆的“苏超”观赛派对,从呐喊声响彻街头巷尾的马山篮球赛到文艺演出与骑行结合的乡村艺术季活动,马山的passion时刻,似乎贯穿一年四季。

尤其是在这个秋天,当无锡人都在为无锡成为中国首个“世界音乐之都”而欢呼雀跃时,马山早已为它谱写了一段悠扬的前奏。
拈花湾的疗愈音乐会将世界音乐的华章翻译成一次身心的深呼吸;
灵山胜境的《灵山吉祥颂》实景盛典将史诗故事与吉祥之音唱进每个人的心田;
小田里和龙头渚的草坪演唱会则让音乐与天光湖景同频共振。
不仅如此,本周末马山还将举办“马上出发”环湖音速计划。为此,他们特意请来了全能型音乐制作人许飞。

据说这位嘉宾不仅是优秀歌手,也是中国首位完成世界六大满贯马拉松的音乐人,她对运动与音乐的热爱,恰好与马山的跨界玩法不谋而合。

马山希望让所有人知道,无论运动还是音乐,在这儿都能找到共鸣,这里允许各种新兴生活方式生长,这里的“青春引力”不仅有一份乡土的质朴,更有一份崇尚包容的魅力。
第四重,经典IP升级,以科技赋能场景革新。
作为马山乃至无锡最具影响力的经典文旅品牌,拈花湾可以说是完美继承了马山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与热情。

从流光溢彩的“AI塔”到震撼人心的无人机光影秀,再到科技赋能的掌上拈花、智慧导览服务,拈花湾不断融入新元素、新技术,重构场景体验,每一次都能给游客带来惊喜,所以它入选2024年度全国消费新场景典型案例,也是当之无愧。
都说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它经得住时代淘洗,而科技的注入让马山“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这个大IP永不过时。
就比如无人机送奶茶这件事,马山人早已司空见惯。覆盖酒店、民宿、冠嶂山等热门区域的39个无人机物流点位,让马山的低空即时配送场景几乎无处不在。

四重升级造就了马山的迷人,它打动你的不是堆景点、拼投入,而是一套清晰的规划、一种运营的真诚以及对服务细节的长期坚持。
一个常来常新的地方,怎能让人不爱呢?
03.
一场融合创新实验正在马山进行
文旅的最高境界是文与旅的深度融合,是游客与当地社区的紧密相连。赛事办得再多,基建搞得再好,如果原住民被边缘化,土地也会失去最重要的主体。
因此,升级打法的同时,让原住民成为文化的主人和生活方式的展示者,让游客在现代场景中重新认识本地风土并感受到真实的生活场域,正是马山在搞的一场融合创新实验。
在古竹社区,居民们深度参与到本地民俗文化资源的挖掘中,一支由当地村民组成的80余人的“马灯队”成了连接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一座桥梁。

围绕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马灯舞”,古竹“马灯队”已陆续组织了三十余场大型演出,为马山乡村游增添了一份独特意趣。
此外,古竹社区还积极组织具有江南民俗特色的包团子、包粽子、自酿米酒等比赛,穿插安排鲜果采摘、环山骑行、禅修体验等活动,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丰富多彩的“马山限定”。
在群丰社区,传统农业种植正不断向生态农业和体验农业转变,500亩生态农业采摘园以及近千亩高标准农田打造成“可观光、可体验、可消费”的旅游点,如今每到相应时节,冠嶂山茶园里的炒茶体验区、杨梅园中的亲子采摘区都一位难求。

这种“种植-加工-旅游”的全产业链模式不仅走进了年轻人的心巴儿,更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2019年,群丰户均收入中农业占比达20%,旅游收入仅占5%。到2024年底,这一比例彻底反转,旅游收入占比跃升至25%,农业收入占比降至10%,而三产融合带来的综合效益翻了一番。
当村民不再是振兴的旁观者,土地里的生命力就会变成这座半岛的无限活力。
在小南湾乡创园,阖闾社区把本地的优势元素分类整合,总结为“湖谷村田”,即太湖秘境、茶山幽谷、吴地原乡和阖闾良田,围绕这4个关键要素进行有机更新,引入“小田茶室”项目,带动茶叶加工发展,招引高端民宿,活用闲置厂房……

占地1500亩的小南湾,逐渐生长出了小田蜜碳惠农园、南湾艺术村和小田里懒奢度假村等一系列创新业态,变成了一片新江南原乡理想生活场。
放大到马山全域,像阖闾、群丰、古竹这样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做法更是全面开花。
据了解,马山街道正在实施大湾片区“两化一融合”(农业生态化、农田智能化、农文旅融合)智慧农田建设项目,总面积近3000亩,通过建设林下风荷营地、田园帐篷营地、产研中心总部等农文旅载体,策划灵山湾田园游学线路,进一步带动周边消费,打造“田园即景区、农事即体验”的文旅融合新场景。
马山的操作让我们意识到,它的终极理想,不是成为一个旅游目的地,而是成为“生活方式的输出者”。
毕竟,城市的魅力,终将归于人对生活的热爱。
秋日清晨,太湖泛起粼粼波光,一群骑行爱好者穿梭在太湖沿岸的十里明珠堤上,两侧的湖光山色与他们人车合一的身影交相辉映;
当他们穿过稻田,将闻到新焙的咖啡香;
当他们向灵山飞驰,果园的无核蜜桔金灿灿挂满枝头,等待采撷,山脚下的民宿正准备迎接新客人。
这些如治愈系电影般的场景,足以让我们对马山的“好玩”程度有更多期待。
我们相信:
在这里,关于“玩儿”有不止一万种解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