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尚杰 王冰雅
伏羲庙和麦积山石窟,是坐落在甘肃天水的两张世界级文化名片。
走进伏羲庙,在古树、古建、古碑旁,感受华夏文明的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参观麦积山石窟,在石窟、壁画、造像间,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强大生命力……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天水市,感受厚重历史文化焕发的勃勃生机。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天水市考察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他指出,伏羲庙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要将这份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麦积山石窟,总书记希望文物工作者赓续“莫高精神”,潜心为国护宝,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
牢记殷殷嘱托,天水市携手敦煌研究院,匠心守护宝贵文化遗产,潜心传承中华文化,持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奏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乐章。
工作人员在麦积山石窟进行文物修复。光明日报记者 尚杰摄/光明图片
接力守护,“羲皇故里”焕发新颜
初冬时节,迎着清晨的一缕朝阳,记者跟随天水市博物馆馆长刘玉璞来到伏羲庙。
唐槐傲立、古柏参天。戏楼、牌坊、宫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6座主体建筑沿纵轴线从南往北依次排列,“一画开天”“开天立极”“道启鸿蒙”的匾额次第展现,讲述着伏羲的功绩。
史料记载,伏羲生于成纪(今天水)。传说中他以开天辟地之姿,引领华夏先民走出洪荒,被称为“人文始祖”。位于天水市区的伏羲庙,始建于明成化年间,距今已500多年,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建筑年代最早的祭祀伏羲氏的庙宇。
“史料记载,自建庙以来,伏羲庙共经历12次大规模维修加固。”刘玉璞介绍。2023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伏羲庙启动第12次修缮,对先天殿等5座古建筑进行揭顶修缮,于去年完成。“每一次修缮,如同伏羲庙生命的一次延续。”刘玉璞说,修缮过程遵循“修旧如旧”原则,更多采用传统工艺、传统材料,最大程度保存其历史风貌。
每年6月,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都在伏羲庙前的伏羲广场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嘉宾一同走进伏羲庙,拜谒先祖,敬献花篮,寄托追思与尊崇之情。同一时刻,海峡两岸共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典礼在台湾省新北市举行,两岸已连续12年共同举行祭祀伏羲活动。
“内容更丰富,传播手段更多元,影响力持续扩大。”兰州城市学院校长、先秦文化研究专家韩高年连续两年担任大典的直播嘉宾,他表示,通过极具仪式感的公祭大典来传承和弘扬伏羲文化,有助于将天水打造成为世界伏羲文化中心和传承弘扬寻根文化的高地。
保护传承好伏羲文化遗产,天水的探索及实践并不止步于此。“我们成立了伏羲文化产业研究院,与天水市政府共建伏羲文化研究院,出版了《伏羲文化概论》等10余部专著,努力打造伏羲文化研究的学术高地。”在2025年伏羲文化论坛上,天水师范大学校长汪聚应说。
已举办23届的伏羲文化论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专家的关注和参与。天水也以此为平台,系统建立了伏羲文化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推动伏羲文化发掘、研究、宣传工作再上新台阶。
伏羲庙门前的文创商店内人潮涌动,瑞兽冰箱贴、龙凤呈祥手持镜等产品琳琅满目,游客驻足挑选,很是热闹。天水市还打造了以伏羲庙为核心的三大研学旅游项目、7条特色旅游线路、20余种文创产品,来满足不同游客需求。天水在文旅融合和多元创新中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生,以可感可触的形式走进大众生活。
科技手段,让千年石窟“穿上护甲”
自天水城东出发,穿越秦岭的葱茏山峦,一座状如麦垛的孤峰映入眼帘,这便是麦积山。
从1600多年前起,一代代匠人在此凿石为窟、塑泥成佛,后经10余个朝代接续营建与重修,现存大小窟龛221个、造像10632身、壁画1000余平方米,完整展现出中国古代雕塑演变的过程,麦积山石窟因此被称为“东方雕塑陈列馆”。极具特色的是,石窟中的多座塑像神情安详、嘴角微扬,带有“东方微笑”的神韵。
“近些年,我们在继承传统保护理念的同时,更加突出科技赋能与预防性保护。”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研究馆员孙晓峰说,从2017年开始,在敦煌研究院的支持下,麦积山石窟全面提升了系统性、科学性保护水平,迈入了保护传承发展的新阶段。
山脚下十多公里外,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内,保护研究室副主任胡军舰紧盯着巨大的电子屏幕。这个2023年全新升级的麦积山石窟监测预警平台,使研究人员对各个洞窟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
该预警平台能够同时对洞窟微环境和石窟大环境进行精准监测。胡军舰介绍,微环境监测方面,目前已经将80%以上的洞窟纳入监测范围,窟内安装了温湿度传感器,24小时实时监测,一旦超出正常范围,系统就会自动预警;大环境监测方面,以麦积山石窟为中心,最大半径5公里、最小半径500米的区域内,气象站、风速仪、雨量计等设备全天候工作,及时反馈数据。
“科技监测让我们的保护工作更加及时精准。”胡军舰举例道,2021年,平台精准捕捉到第94窟一处总面积600余平方厘米的壁画出现了断裂错位,实行保护措施后,经过3年持续追踪,其表面风化变化比例不到0.1%。“正是因为及时发现,才能提前制定保护方案,避免壁画进一步受损。”
科技监测也为游客分流提供了依据。天水旅游的爆火,让麦积山石窟游客接待量激增。2024年接待游客突破125万人次,达到历史最高值,且多数集中在6、7、8月。借鉴莫高窟游客分流举措,麦积山石窟通过“总量控制、全员预约、分时参观”等手段,提高游客参观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更多的科研力量,也加入麦积山的保护行列中来。1400多公里外,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副所长武发思带着团队,聚焦降低微生物和动物活动对麦积山石窟带来的破坏,展开科技攻关。团队经过近8年的研究,筛选出对环境、修复人员、壁画本体“三无害”的生物杀灭剂,制定科学清理方案,并在第155窟、第128窟成功应用。同时,该团队还摸索出采用高温蒸气、生物酶、树脂吸附等温和方式清除动物排泄物,最大程度减少洞窟损坏。
科技手段不仅让麦积山石窟“穿上护甲”,还为其打造“永生密码”。在麦积山石窟第3窟和第9窟,数字化团队借助三维激光扫描、高清摄影等技术,完成了8个典型洞窟和大型洞窟的数字化工作。这些数字成果,既为文物修复提供了精确的三维模型,也为后续线上展览、学术研究奠定基础,让千年石窟在数字世界中“永久存活”。
“‘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提出,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督察,这正是我们下一步发力的方向。”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岳永强说,在国家文物局和敦煌研究院的支持下,麦积山石窟启动了综合保护项目,该项目包括30个子项目,包含彩绘壁画的保护修复、栈道加固维修等,全部完成需要8到10年,贯穿整个“十五五”时期。
2025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活动现场。新华社发
激活创新,文化瑰宝走进大众生活
夜幕降临,天水大剧院内,大型室内情境体验剧《天水千古秀》精彩上演。大幕拉开,观众看到:伏羲画卦,星火初燃,肇启文明曙光;秦人东出,气吞山河,展现华夏民族开拓进取;冯公越岭,痴探石窟,守护中华文脉不灭薪火……
方寸舞台间,中华人文始祖伏羲“走”出传说,化身血肉丰满、情智兼备的鲜活形象;古今人物传承其精神品格,衍生出讲也讲不完的文明故事,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这是对天水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和创造性转化。”该演出出品方负责人陈兴明说,通过情景体验剧这一新颖形式,让伏羲文化走进游客心中。
无独有偶。甘肃简牍博物馆内,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将最具代表性的第44窟带到“东方微笑跨越千年——佛教造像艺术展”展览现场。这是借助数字打印技术和艺术创作,实现经典造像与洞窟的异地亮相。
近些年,麦积山石窟更加突出活态传承创新,着力推动石窟文物“活”起来、“走”出去。一方面,精心打造“云上麦积”等线上平台,让古老石窟艺术跨越时空限制;另一方面,举办各类展览、文化活动,加强与公众互动,让更多人感受麦积山石窟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
今年年初,“东方微笑——麦积山石窟壁画艺术特展”在北京、杭州、武汉、合肥、兰州等地巡展;9月,“东方微笑跨越千年——麦积山石窟保护历程展”在麦积山石窟瑞应寺内开展,作为常设展向游客开放;今年年底,“东方微笑跨越千年——麦积山石窟艺术特展”将在台湾开展……麦积山石窟正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
“今年我们集中打造‘东方微笑跨越千年’系列展览,就是要把麦积山石窟的精华提炼出来,让更多人读懂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魅力。”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信息资料室副主任王通玲告诉记者。
伏羲庙和麦积山石窟静静矗立,不仅见证着祖先独具匠心的创造,也见证着当代人守护传承的坚守。祖先的智慧与创造,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未来,永励后人。
游客在麦积山石窟参观。光明日报记者 尚杰摄/光明图片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8日 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