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完好的鞍山驿堡西南门。
陈振德每天都要细心地查看墙体,守护着家乡的古城。
鞍山城村原村委会现状,这里曾是明代鞍山驿的指挥所。
鞍山城区南部有两座山峰,分别为东鞍山和西鞍山,山间隘口在明初建有一座堡城,这就是2003年被公布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的鞍山驿堡,也是明代以来鞍山城市的起点。在当地人的接力守护下,这处遗址保存较好,如今他们通过“保护+利用”的模式,正在将其打造为集文化体验、休闲观光、历史研究于一体的著名文化旅游区。
壹 古堡 明代建的军事堡垒
从鞍山市区沿建国大道南行,经过南三环路口后,路向西南方向拐个大弯儿,这事让陈振德感到特别自豪。他解释:“那时候有个说法,建城市主干道得把鞍山驿堡推倒,村里人全都不同意,结果鞍山城市主干道为了咱村的古城不得不拐个弯儿。”
陈振德打小就生活在鞍山市千山区东鞍山街道鞍山城村。记忆中,孩子们在城墙上跑来跑去,欢笑声响彻村头巷尾。然而命运在他19岁这年发生了转变——1985年,陈振德在工厂里切割废钢材时,突然发生爆炸,他倒在了血泊里。事后检查才发现,他切割的是一枚日本侵略者留下的炮弹。
他幸运地苏醒过来了,不过落下残疾,丧失了劳动能力。他接手鞍山驿堡的看护职责后,异常天气里,特别是刮风、下雨的时候,他都会出现在城墙边,仔细观察,这一干就是十多年。
在多数人的视野里,鞍山驿堡的标志性形象是现存的西南门楼。其实鞍山驿堡是一座基本完整的古城,沿着从辽阳前往辽南的古道修建,东西城墙依山而立,因此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古城并不是标准的坐北朝南,而是呈西南—东北方向立城。
关于鞍山驿堡,《辽东志》中记载:“鞍山驿,辽阳城南六十里,洪武二十年(1387年)设驿,万历六年(1578年)重修。”《盛京通志》中详细记述了古城规模:“周围一里二百零四步,二门。”
鞍山驿堡依山傍水,东贴杨柳河,东西两侧以山崖为天然屏障,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地势。其建筑形制独具匠心,整体呈等腰梯形,四面城墙总长1125米,城墙高10米,基宽8米,墙厚7.5米,采用“砖石夹夯土”的结构工艺,外墙包砌青砖,内填黄土与糯米汤汁混合的夯土。
千山区文旅局文物科负责人李万明介绍,明初,辽东都司辖区内构建起“卫—所—堡—驿”相结合的军事防御网络,鞍山驿堡便是这张网络中连接辽南与辽西的关键节点。
然而在其存在的600多年间,除朝代更迭的动荡年代以外,这座军事堡垒承担着交通枢纽与贸易站的功能,始终车马络绎、商贾云集。
清代铁岭田园诗人魏燮均留下一首诗《鞍山驿小憩》,为人们生动描述当时鞍山驿堡的景象:“驰抵鞍山道,春风送客鞭。坏桥荒驿水,寒村破城烟。行旅通车马,居民起市廛……”在诗人眼中,城垣年久失修,但是这里车马往来繁多,人们忙忙碌碌打理街市,为往来客人准备食宿,热情而周到。
听着李万明的介绍,记者的视线被鞍山驿堡门额上的砖雕所吸引,这些砖雕没有威风凛凛的杀气,反而极富生活气息。砖雕装饰在门拱上方,由两组四条缠枝花带构成,中间用乳钉纹间隔,每组花带由一条缠枝牡丹花纹和一条卷草纹组成,呈半圆形状。缠枝花纹起于汉,盛行于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其委婉多姿,生动优美,富有动感的形态,寓意生生不息,万代绵长。明代的工匠们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向后人准确地描述了鞍山驿堡的热情好客,也向南来北往的客人们奉上了美好祝福。
贰 修缮 一项历时多年的庞大工程
鞍山驿堡在鞍山城村中,初冬时节,这里行人稀少。古城现存的门楼仍然是村子的主要出入口,偶尔会有车辆通过。门洞内壁上方,明代安装的木质门枢还在,润滑门轴的油迹清晰可辨,加之门洞顶棚的“席子纹”,这一切能让后人真切地感受古城历史。
鞍山驿堡1962年就被列入鞍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城内的民居建设严格按照文物保护单位相关规定管理,所以走进古城,环顾民居,让人有一种穿越回上世纪的感觉:沿路分布的红砖瓦房,围墙上偶尔会看到古城墙上才有的青砖和虎皮包石。陈振德说:“那时村民往往就近取材。现在这种现象再没有了,大家都懂得保护了。”
城中没有进行过系统考古发掘,人们从地表遗存中找寻到一些久远的记忆。例如:鞍山城村的村委会旧址是一处老宅院,为明代军事指挥所;正门两侧墙体上嵌有石雕,上面的麒麟图案栩栩如生。村里老年人回忆,村内还有关帝庙、龙王庙,为清代建筑,但现已无存。
人们还找到一些鞍山驿堡的老照片,记录的是古城西南门在清末的样貌。史料载,清初时,鞍山驿堡仍为军事要地,后改名鞍山驿铺,专司邮递文报。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随着千山火车站通车,鞍山驿的商号陆续迁走。两年后,鞍山驿遭裁撤。至此,存在520年的鞍山驿始告结束,鞍山驿堡逐渐演变为农村。
李万明介绍,鞍山驿堡的维修始自1986年,当时重修了西南门,投入6.7万元,砌砖1.95万块,还为古城修补了墨玉雕刻“鞍山驿堡”匾额,其四字为我国现代书法家温同春所题。
此后,千山区政府积极争取国家文物修复资金对古城进行了陆续修复,这个庞大的工程一直持续到今日。
在小巷中走走停停,记者不免有些失落——以平视的角度,古城内部呈现破败状态,随处可见动迁后无人居住的破损民居。陈振德看出了记者的心思,拉着记者来到古城的一角,修缮工程正在施工,抬眼可见登城的马道遗迹。“我身体不方便,你们上去看看吧。”他指着上面说。
我们登上的是古城南角台,居高而立,触目是古城中鳞次栉比的民居,抬眼向西,可见西鞍山与正在修复的古城遥相呼应,景色美不胜收。
下城后,陈振德盯着记者问:“我们的家乡美吗?”记者由衷地赞叹。“那是!”他说,脸上绽出欣慰的笑容。
叁 转变 昔日“脏乱差”今日“绿美新”
说起鞍山城村动迁改造的事,村民于艳杰热心地带路,去看她的旧宅。
转过几个弯儿,记者随她走进靠近古城西北墙的一处院落。小院里摆着刚刚收获的白菜,院子靠北并排有两栋三间平房。她说:“我回来收拾东西往楼上搬呢。怎么说都是村里改造动迁好,住平房没有住楼房好,对不?冬天就更不用说了,住平房时每天得自己烧煤,咋烧也没楼上暖和。这不,我家刚刚动迁上楼,我婆婆可高兴了,守着这座古城咱过上了好日子。”
今年9月,鞍山城村启动了鞍山驿堡的动迁改造,这在村里人看来是以前不敢想的事,因为村集体经济薄弱,产业发展滞后,道路设施残破……这个村曾被列为“脏乱差村”。
村党支部书记曹阳是名80后,她是土生土长的鞍山城村人,早些年到外地打拼,再回到村里看家乡的古城资源,就萌生出改造的想法。2021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她带着村干部一起跑资金、对政策、盯项目,一点一点地改变古城周边环境。曹阳说:“累是累点儿,现实摆在这儿,鞍山城村位置是城乡接合部,人均土地少,经济发展缓慢,年轻人进城打工,村里的事过去没有多少人上心。”
付出终有收获。如今,鞍山驿堡西南门外的村民健身广场,在过去就是一片垃圾场,堆放着建筑及各类生活垃圾,严重影响环境。曹阳同村干部一起动手清理垃圾,平整了地面,铺上了柏油,还装饰了仿古的垛口围墙,村民见了都说好。于艳杰说:“鞍山城村终于也有了属于村民自己的文化广场,跳个集体舞再也不用蹭邻村的广场了。”
广场建成后,村干部又将视线投向古城的外围,那里同样是垃圾遍地,杂草丛生。曹阳和村干部一起,带领村民清运垃圾,配合千山区的整体规划,在清理出的园区栽花种草,还在上级支持帮助下修建了古色古香的休息长廊,建起了公园,古堡与绿树掩映的现代休闲公园实现完美融合。
古城周边环境的改善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游客纷至沓来。2021年度,鞍山城村古城公园被评为“鞍山市首批网红打卡地”;2022年底,鞍山城村通过省级考核验收,被评为省级美丽宜居村;2023年,鞍山城村被千山区评为“最佳口袋公园”;2024年1月,被评为鞍山市“十佳口袋公园”。
来源:辽宁日报 郭平 文并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