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晚的安顺古城 何晓璇 摄
在冬日的安顺,与安顺古城来一次美丽的邂逅,定会让你收获别样的惊喜。当夜幕降临,走在古城泛白的青石路上,头顶的大红灯笼洋溢着喜庆的氛围,来自省内外的游客川流不息、摩肩接踵。两旁古色古香的商铺里,冲冲糕、林记甜食、屯堡杀猪饭、新桥肉饼包子铺飘出来的混合气味,诱惑着你舌尖上的味蕾。三元桥的水雾灯光、贯城河的花船巡游画面美轮美奂,仿佛时光倒流穿越历史。安顺记忆馆、儒林路北段浮雕、明“潮”市集等网红打卡点人头攒动,古城烟火气扑面而来。安顺古城旅游公司工作人员项文羽介绍,古城能够火爆出圈,今年4月10日贵州省第十九届旅发大会在安顺的成功举办是主要原因之一。

安顺古城夜景 何晓璇 摄
“待在深闺人未识”的安顺古城
据史书记载,安顺城始建于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为消灭元朝残余势力并巩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和治理,明太祖朱元璋发起史上2次大规模的“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为贵州建省及中央治理西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清时的安顺城,作为黔省腹心的交通要冲,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战略地位,被誉为“滇南门户”,不仅见证了邻省商品流通与货物集散的繁荣,更在明清以来一直扮演着商贾通商的重要角色。在历代统治者的眼中,安顺城不仅是“边鄙都会,滇黔要区”,更是“襟带楚粤,控制滇黔”的重要枢纽,被誉为“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历经600多年的岁月洗礼,“洗尽铅华不着妆”的安顺古城,因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先后被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省级商业步行街和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
历史如过眼云烟,当年的金戈铁马已然消散,古城的人们依然沿袭着雕花窗棂、鬼面傩雕等生活文化习俗,逢年过节的演武地戏则演绎着“忠、勇、和、融”的家国情怀,而着凤阳汉装的女子尽显大明长风、江淮余韵。安顺古城,这座承载着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的土地,已然成为祖国大西南的一座璀璨的历史文化名城。

游客在安顺古城打卡拍照 何晓璇 摄
文旅赋能 古城焕发蓬勃生机
为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安顺建设成一流旅游城市,安顺乘势而为,充分利用古城富集的文化资源禀赋优势,将古城作为“一流旅游城市、黄果树世界级景区”建设的“三大核心吸引物”之一,加快安顺古城的提质改造升级步伐。
经过多次论证、反复修改与完善,最终形成安顺古城提质改造以“三庙(文庙、武庙、县学宫)三街(儒林路、蔡衙街、东街)”为总体框架,依托“一河(贯城河)两岸(贯城河两岸)三点(簧学坝、儒林路、粮仓)”进行提质升级改造,累计完成投资20.1亿元。全面保护古城历史、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观,力求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的历史痕迹与建筑特色,整合传统与潮流业态,引入钟书阁、艺术粮仓等文化场馆及非遗蜡染、旅拍等新业态商户166家。同时,在安顺古城常态化开展地戏巡游、无人机表演等活动,并将古城作为屯堡文化集中展示区,与天龙屯堡联动打造“大明长风”主题体验带,让古城重现昔日繁华,构建安顺文旅新坐标。

安顺古城夜景 何晓璇 摄
以“会”促旅 带火一座城
2025年4月10日,贵州第十九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开幕式在安顺若飞广场隆重举行。活动期间,在安顺古城开展“帮帮唱”文旅品牌活动,以音乐为媒、美酒为魂,邀请全国敬酒歌团队与本土歌手联袂演出,搭建“音乐 旅游 美食”夜间消费新场景,同时,精心策划“敬酒歌”“全国高校青春活力季”等“帮帮唱”系列相关主题活动40余场,吸引累计3.9亿人次线下或线上观看,累计曝光量超18.3亿次,单场直播在线人数多次突破10万人次,带动“帮帮唱”相关话题量达1.2亿条。

游客在安顺古城合影 何晓璇 摄
仅2025年9月19日,农村幺哥单场直播点击率破980万 ;10月18日,小土妹单场直播时,陈雅森出场瞬时流量破1亿+;雷静、杨祖桃等网红达人的视频评论区“想去安顺”“打卡同款”相关留言占比超30%,推动安顺“21℃的城市”IP出圈。
如今的安顺古城,不仅成为一个融合传统历史文化和现代创意的特色文化古城,更是安顺“美好生活”的核心体验地。走进安顺古城,不仅让你体验到“黔中老底子,安顺新封面”的历史温度,更让你感受到安顺文旅高质量发展与时俱进的时代脉搏。
通讯员 陶冶
编辑 周强
二审 范力
三审 聂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