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铁一中学高二1班 匡浩宇
青灰色围墙无声伫立,不算高耸,但也有三米上下,行人视角完全隔绝内外。“‘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字样镌刻在门前广场厚重的石壁之上:“历”字笔画最为扎眼,仿佛是勾划民族的灾难与觉醒。
门半倾,一座巨大的雕塑映入眼帘。那是一本厚重的台历,台历页沧桑残破,但依然矗立。日历之上,血泪凝成刀劈斧凿的控诉,满眼皆是辽海悲怆:沈阳、辽源、长春、滨江……一块块麦田,一座座城市,一户户人家,原本应该再造一片关外江南,发展工业,但这一切随柳条湖深夜沉重的闷响而走向幻灭。黑土地混杂黑火药,黑夜中升起黑太阳。是年一九三一,在九月十八日这一天之后,他们的世界被强制成昭和六年。故土难安,三江烽火,一百五十万良地尽丧于敌,三千万百姓不幸亡国成奴。山海关外,长白不白,安岭不安。再回首,洪钟大吕静立于广场一角,撞木悬挂在一侧,让人联想到那番钟响后天地惊颤的威力,不由得想推着撞木向前。
走进展馆,当年往事拂去厚厚的灰尘。沉寂在展柜中的文物无声地诉说着悲怆之事:“九一八”之后,傀儡溥仪在所谓“新京”登基,满洲帝国的名录之下仅剩空壳。展列照片中的日本关东军与溥仪站在一起,官佐刀立于地,尽显飞扬跋扈。强盗以为那些所谓的“白山黑水”里的猎户和土匪会闻风而逃,但是每日不时传来的呐喊声和前仆后继的战斗证明:他们错了!在磐石,在密山,在绥宁,在汤原,赵尚志、杨靖宇、李延禄、夏云杰,一杆杆红旗从林海雪原的松涛中涌现,一件件棕色的破棉衣在树林中穿梭,“东北抗联”的名字响彻关内外,黑龙腾江,青蟒霸林,这片古老寒冷的土地再度迸发出生存的韧性与生命力!抗联战士手持鸟铳,肩负大刀,破布单衣,依然跃动着抗击日寇,怒吼声如东北大鼓的韵律一般震撼每一位东北儿女的心。
走出林海雪原,一切热血的抗争似乎已经远去,几米见方的土堆中埋葬的是抚顺平顶山过年的百姓遗骸;“满洲医科大学”中的解剖室里是细菌试验品的哀鸣,深邃的矿洞下是匍匐躬行的儿童劳工;“日满一家亲”奴化标语污染着课堂。直到一九四五年,纳粹德国战败,百万苏军携东北抗联强行突破,两枚原子弹在九州岛升起“止戈为武”的蘑菇云,窑洞中的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万众齐心,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在此共进退。面对如此之大势,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东北,解放了!对此,我认为整个纪念馆只有一句话可以形容此时之东北:“拨云见日终有时,一碧万顷醉晴空”。
出了博物馆展厅,蓝天白云,阳光刺得人眼睛睁不开。一墙之隔的马路依然如来时般喧嚣,人们欢笑随微风摇曳,若隐若现。
教师点评:本文以“民族觉醒”为时代命题,于历史纵轴中铺展家国情怀,其立意之深、视角之新,尽显学生对近代中国历史的透彻研读与独立思辨。行文间,历史脉络清晰如缕,民族精神阐释兼具时代质感与思想锋芒,既见扎实学识,更彰青年对历史的深刻叩问。这般将历史厚度与青春锐度相融的文字,恰是年轻一代用自己的方式去读懂历史、思考历史! (指导老师:孙晓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