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脉的褶皱里,藏着无数被时光遗忘的村落。盂县仙人乡水占村,便是这样一处静卧在十里大峡谷中的秘境。它枕着九顶山峰的轮廓,饮着岩缝中流淌千年的清泉,从明清移民的炊烟到抗日烽火的硝烟,再到如今寂静的网红打卡地,三百年岁月在石砌窑洞中刻下深深浅浅的印记,诉说着一座山村的兴衰与坚守。
水占村的名字,藏着太行山的灵秀与方言的温度。光绪版《盂县志》中,它名为“水嶂里”——西峰如刀削屏障,羊肠小道旁的岩石缝里清水长流,“嶂”字恰如其分地勾勒出村落的地理肌理。后来,盂县方言中前后鼻音的交融,让“嶂”渐渐读成了“占”,民国年间,“水占村”这个质朴的名字便流传至今,既保留了山水相依的本意,又多了几分乡土的亲切。
村落的根,深植于移民迁徙的坚韧之中。六百多年前,三位梁氏兄弟从盂县梁家寨乡而来,他们是陕西移民的后裔,带着开拓的勇气钻进太行深处。彼时的水占,还是一片荒芜的峡谷,兄弟三人劈山开路、垒石造田,在乱石滩上建起了最初的家园。然而天有不测,一场雷电引发的大火吞噬了所有劳作成果,却没能浇灭他们的希望。梁老大在原地重建主村,梁老二、梁老三则分别在大峡谷对面和河北平山县沕沕水村扎根,三脉同源的血脉在太行与冀晋交界的土地上蔓延,繁衍出一代又一代水占人。那些至今仍伫立的石砌窑洞,墙体上凹凸不平的凿痕,正是先辈们与自然抗争的见证。
抗战时期的水占村,褪去了田园的静谧,成为晋察冀根据地的红色堡垒。1937年日军入侵盂县后,这片隐蔽的峡谷成了抗日力量的避风港:水占主村是平定(路北)县抗日民主政府司法处和看守所所在地,昏暗的窑洞里曾见证过正义的审判;水占地咀村的公安科,是打击汉奸、保卫根据地的前沿阵地;而水占橄榄村,则悄悄藏匿着八路军的军粮和伤病员,村民们用朴实的勇敢守护着革命的火种。
如今,漫步在空寂的村落中,仿佛还能听见当年军民同心的低语,那些斑驳的墙壁上,似乎仍残留着烽火岁月的痕迹。
时光流转,时代的浪潮改变了水占村的命运。随着合村并镇政策的推进,交通不便、医疗教育资源匮乏的现实,让村民们陆续告别了世代居住的窑洞,迁往更便利的城镇。如今的水占村,仅剩38户人家的旧址静静伫立,83位村民的身影早已远去,276余亩耕地也渐渐褪去了耕种的痕迹,人均3000元的传统种植业收入,终究抵不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曾经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的村落,沦为了“无人村”,唯有风吹过峡谷的呼啸,回应着岩缝中清泉的流淌。
但水占村并未被彻底遗忘。太行山脉的鬼斧神工,赋予了它独特的自然之美。九顶山峰环绕下的十里峡谷,春有山花烂漫,夏有绿树成荫,而到了冬季,峡谷中的溪流凝结成壮观的冰瀑,冰柱如帘、冰挂似玉,吸引着无数游客和驴友慕名而来。昔日寂静的村落,如今成了阳泉市的网红打卡地,人们踏着落叶而来,在石窑前驻足,在冰瀑下留影,用镜头记录下这座“无人村”的苍凉与壮美。寂静的村落因游客的脚步重新焕发出生机,只是这份生机,已不再是烟火缭绕的生活气息,而是自然与历史交融的独特魅力。
站在水占村的高处远眺,九顶山峰依旧巍峨,十里峡谷依旧深邃。石砌窑洞的墙体上,岁月的痕迹与游客的涂鸦交织,红色历史的记忆与自然景观的壮丽并存。这里有移民先辈的坚韧,有抗日军民的热血,有村民迁徙的无奈,也有自然馈赠的惊喜。水占村,就像一本摊开在太行深处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时光的印记,等待着人们去翻阅、去解读,去感受一座山村在历史长河中沉淀的独特韵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