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8:20,
大家记得打开电视,
锁定央视一套!
央视将聚焦肇庆,
推出大型系列纪录片《文脉春秋》!

作为聚焦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系列纪录片,《文脉春秋》不仅从地理、历史背景、名人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维度拆解城市的文化脉络,更以“观一城文脉、知古今春秋”的视角回答“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
让我们跟着央视的脚步,
提前预告一下节目的内容吧~
↓↓↓
这里,群山环绕,却能通江达海。
这里,居高扼要,系“两广之咽喉”。
千百年来,这座城因山水而固,也因山水而兴。
宋徽宗为这里赐名,
包拯在这里留下了清名。
这里的石头闻名整个中国,
万物肇造,普天同庆。
这就是“岭表南来第一州”——广东肇庆。
“地球的干旱带”上的神奇绿带
肇庆,位于北回归线的穿越地带。
“地球的干旱带”——北回归线横贯全球,
所过之处多为荒漠和草原,
而同纬度的肇庆地区却生机盎然。

位于肇庆东北部的鼎湖山,
是新中国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也是一片古老的森林,
被称为“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色明珠”,
这足以证明肇庆生态环境之独特。

△伍尚慧 摄
西江,
作为珠江水系中最长的河流,
在2000多公里的奔腾中冲开山阻,
所携带的泥沙在中下游区域沉积,
于“凹”形内部堆积成平原。
肇庆古城,便位于这片平原之上。

公元前214年,
秦王朝在今天的
肇庆地区设立四会县,
成为此地建城的开始。

△群众在高要明珠广场休闲散步。陈彦成 摄
石刻上的“防汛警示”
在肇庆七星岩不足
1.5平方公里的崖壁上,
镌刻着574处摩崖石刻,
堪称“露天历史档案馆”。

△肇庆发布廖文奕 摄
其中一处刻痕,
水位为11.52米,
是清代西江特大洪水的珍贵实证。
类似关于历史洪水的痕迹共发现7处,
这些刻痕不仅是记录,
更是对后人的警示。

整个肇庆依水而建,
西江成就了肇庆的山水格局,
同时也冲刷出这座城的坚韧底色,
让肇庆人学会了与自然共生。

△夜幕下的府城公园。罗馨如 摄
肇庆古城墙始建于宋皇祐年间,
至今还保留着约2800米,
是基本保留的宋代城墙形制的砖墙,
也是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墙之一。

对肇庆人来说,
它是防御屏障,
更是一座防洪大堤,
当地居民视它为“救命墙”。

6.5~10米高的墙体呈梯形斜面,
从上到下不断叠加,接力支撑,
犹如牙龈包裹牙齿,
当地人称这种砌筑方法为
“露龈结构”,即“露棱砌”。
这种工艺使城墙趋于梯形的稳定结构,
不但坚如磐石,
还能加速雨水排流,扛得住洪水冲击。

△肇庆古城墙。肇庆发布特约摄影师 梁亮 摄
据统计,公元996~2000年,
西江共发生流域性大水165次,
几乎每6年一次,
但这座古城墙始终安然无恙,
成为中国古代城市防洪工程的典范。
3栓撑起7层斗拱
梅庵建筑群,
始建于公元996年,
是岭南地区
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

其7层斗拱长度逐层递增,
与在垂直方向上起到
支撑作用的构件通力合作,
撑起了出跳2.4米深远的殿檐,
而同年代的岭南建筑
出跳长度最多不超过2米,
宽阔的殿檐为殿内的人
提供了更大的舒适空间。

栓,是一种贯通性的构件,
是连接和稳定铺作层的重要部件,
犹如木构建筑中的“定海神针”。
昂栓,上下贯穿于斜昂处;
拱栓,上下贯穿于拱身;
齐心栓,贯穿于齐心斗处,
犹如给榫卯结构上了一道锁。

△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勇强 摄
梅庵,
是早于《营造法式》
约百年的宋代木质建筑。
中原的技艺与岭南的匠心,
打造出一座宋代岭南建筑的范例。
这是岭南文化从学习者到
创造者身份蜕变的鲜活注脚。
科举制度确立以来最年轻的状元
每年农历八月十七,
肇庆市封开县西村的
村民们都会以盛大的仪式,
纪念一位年轻的状元——莫宣卿。
这一天,莫氏的年轻后人会演绎
莫宣卿高中回乡报喜的场面。
在村民们心中,
这是祖先最荣光的时刻。

唐代,
政府加强对岭南的文治教化,
年仅17岁的莫宣卿
成为唐代岭南的首位状元,
也是隋唐时期确立
科举制度以来最年轻的状元。

△莫宣卿故居。来源 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为了能讨个好彩头,
如今西村的莫氏后人新婚第二天,
都会将写着下一代名字的
红色“祈愿榜”贴在状元祠墙壁上,
期待着子孙未来也能金榜题名。

这位意气风发的岭南少年,
让人们看到了肇庆文化的灵光。

一砚定名城
令肇庆声名大噪的,
是一种特殊的石头——端砚。
端砚之名,源于唐代。
彼时肇庆名为端州,此砚因而得名。
其石质的瑰丽,
是西江与时间共同雕刻的
一场跨越亿年的地质史诗。

4亿年前,
肇庆是一片浅海的海滨。
因天气稳定,
细腻尘埃在水底沉积。
当海水逐渐退去,
矿脉慢慢形成,
凝结成颗粒直径不及发丝1%的奇石。

西江水流千年冲刷,
如同天然的水磨,
将石质打磨得细腻如脂,
赋予了端砚发墨快、
吸水性强的实用特点,
使之成为四大名砚之一,
自唐宋起便是皇家贡品。

珍贵矿脉带动了采砚产业。
据《元丰九域志》记载,
北宋时端州人口激增至此前的2.7倍,
这片曾经的水患之地变成富庶之乡。
公元1118年,宋徽宗
以“开始带来吉庆”之意,
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命名为“肇庆”。
钟表一响 东西碰撞
肇庆博物馆内,
每隔两小时便会准时
响起洪亮而厚重的钟声。
仔细端详这座古老的钟表,
仿佛听到了东西方文明的
一次无声对话。

以西方钟表的计时原理,
结合中国传统的十二地支
对应一天的十二时辰,
不禁让人疑惑:
它来自哪里?
为什么会出现在肇庆?

△机械自鸣钟模型。来源 西江日报
这个1:1复刻的自鸣钟
原型出自400多年前,
是中国内地的第一台机械自鸣钟,
其最初的设计者是意大利人利玛窦。

△利玛窦仙花寺遗址碑。郭仕佳 摄
公元1583年,利玛窦抵达肇庆,
在这里获得两广总督的许可,
正式开启了近30年的中国之旅。
肇庆成为明王朝
最早与西方碰撞的城市之一。
利玛窦在肇庆生活的6年中,
绘制了中国第一幅
中文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全图》,
让当时的中国得以窥见全新的世界。

今天,肇庆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
土地面积最大的城市,
已构建起现代化交通网络。
南广高铁、贵广高铁、
广佛肇城际已全线通车,
直抵香港的高铁更将两地
通达时间缩短至约100分钟。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
肇庆作为“岭表咽喉”的地理枢纽从未改变。

△肇庆发布特约摄影师 西江1号 摄
观一城文脉,知古今春秋。
11月2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央视综合频道(CCTV-1)18:20档,
《文脉春秋》邀您一起走进
“岭表南来第一州”——广东肇庆。
来 源:央视一套
编 辑:廖文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