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禹 通讯员 刘林凤
楚沩大地,文脉绵延三千年。从四羊方尊的青铜回响,到密印古寺的晨钟暮鼓;从红色热土的精神传承,到香山竹海的生态馈赠,宁乡的每一寸土地都沉淀着“诗和远方”的基因。
近悦远来,在煤炭坝五亩冲国际艺术区,法国艺术家希里尔·贾顿被煤矿遗址激发出灵感,创作了与环境完美融合的作品——“煤炭坝水车”,让这儿成为中法文化交流之地,更发出“废墟之上,生命怒放”的呐喊。
如今,宁乡这座千年古邑正以“盘活存量资源”与“引进新兴项目”为双翼,让沉睡的资源苏醒,让新鲜的血液涌动,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宁乡3家主要景区接待游客同比增长40.62%,长沙方特·东方神画、灰汤温泉旅游度假区连续上榜“长沙景区热力榜”前十,书写下宁乡文旅高质量发展的亮眼答卷。
破茧成蝶,老资源唤醒新生命
在宁乡,“老”从来不是发展的包袱,而是待挖的宝藏。那些曾见证工业辉煌的矿区、承载制陶技艺的古窑、记录红色历史的旧址,在市场化理念与创新化思维的加持下,正一步步突破时空桎梏,绽放出全新光彩。
煤炭坝镇的五亩冲矿区,曾是机器轰鸣的工业重地,如今却变身充满艺术气息的国际艺术区。这片闲置矿区,曾因资源枯竭陷入沉寂,斑驳的矿墙、废弃的厂房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落寞。“如何让工业锈带变成文化秀带?我们的答案是‘链接全球资源,注入艺术灵魂’。”项目负责人介绍,通过与中山大学艺术文化创新与发展中心、广州美术学院等院校及国外艺术资源深度合作,这里已建成多个艺术家工作室、公寓及公共交流中心,形成了“驻地创作+文化交流+艺术展览”的完整生态闭环。未来3亿元的追加投资,将进一步构建国际当代艺术与绿色建筑公园两大产业生态,为全国工业遗址修复性应用提供“宁乡样本”。
资福镇的古窑烟火,氤氲着宋人雅韵,回味着旧时辉煌,如今又再度升腾。作为宁乡唯一保存完整、运营最久的窑工业遗址,资福窑自宋代便开始烧制陶瓷,却在2013年因业态单一、设施陈旧而停产。2022年,长沙窑里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启动资福窑文旅综合体项目,窑文化研学基地、陶瓷博物馆、文创工坊次第落成。“我们不仅要让古窑‘烧起来’,更要让陶瓷文化‘活起来’。”项目运营者说,在这里,游客可以亲手拉坯制陶,体验非遗技艺;可以在博物馆里品读陶瓷发展史,感受古人智慧。如今的资福窑已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昔日的“陶瓷老作坊”,成了集文化传承、研学体验于一体的文旅新地标。
花明楼镇的“红动时空”基地,则让红色资源焕发新活力。作为2018年拍摄《共产党人刘少奇》的影视基地,这里曾因功能单一,难以形成持续吸引力。2022年,花明楼镇以“平台统筹、股份合作、市场运营”模式,投入500万元进行提质升级,整合全镇农文旅教资源,打造出集党性教育、研学实践、红色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品牌。“通过还原红色场景、开展微党课、打造农耕文化展示区,让游客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基地负责人介绍,自2023年重新开放以来,这里日均可承载1000至2000人次参观,成为乡村旅游热门打卡地,不仅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更激活了乡村资源,壮大了集体经济。
从工业遗址到艺术高地,从古窑旧址到研学基地,从影视片场到红色课堂,宁乡用“一资源一方案”的精准施策,让存量资源在保护中开发、在传承中创新,实现了“旧瓶装新酒”的精彩蜕变。
乘势而上,新兴项目激活动能
如果说盘活存量资源是“向内挖潜”,那么引进新兴项目便是“向外借力”。宁乡以开放的姿态携手社会资本,一批投资规模大、引领性强、带动作用突出的标杆项目相继落地,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新动能,也让“五彩宁乡”的画卷更加绚丽多彩。
金洲新城核心地带,长沙方特·东方神画的过山车轨道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个由宁乡与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携手打造的大型文旅产业项目,将中华五千年文明精粹与现代高科技完美融合。《伴你飞翔》用全景影像带游客“翱翔”祖国山河,《女娲补天》以立体特效重现神话传奇,11个大型主题节目让游客在欢乐中触摸历史。自2019年开园以来,这里已累计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营收超10亿元。“我们紧跟‘国潮’潮流,策划了汉服巡游、文化研学等活动,吸引了大量亲子和年轻客群。”项目运营总监介绍,即将打造的方特水世界和熊出没酒店,将进一步丰富业态,让“欢乐经济”持续升温。
历经铺街道的南太湖畔,总投资10亿元的南太湖文化旅游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这片距长沙市区仅20分钟车程的土地,依托生态田园资源,以“阳光海域、浪漫银滩”为主题,引入圣托里尼风格民宿、萌宠互动乐园、水上运动中心等多元业态,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生态康养于一体的复合型田园综合体。“项目一期对原‘童牧谷’进行提质升级,全面运营后年接待游客将超80万人次,营收达1.2亿元。”宁乡市国资集团项目负责人表示,这个“城市后花园”将成为长沙近郊休闲新标杆,带动区域就业与增收。
灰汤镇的温泉浪漫之中,大夫第楚园民宿正静待迎客。这座总投资5亿元的“能住的博物馆”,以复原古代士大夫生活场景为核心,融合灰汤温泉特色,将上百件明清文物融入建筑——江西的古戏楼、南宋的石鼓、明代的石狮,还有清代官员的手书真迹,都成为可触摸的文化载体。“我们要打造‘隐世却不失烟火气’的空间,让游客在泡温泉、住民宿的同时,感受古代建筑艺术,体验非遗活态传承。”总设计师张伟真介绍,这里既有花鼓戏展演、皮影戏体验,也有沙田包子、沩山擂茶等本地小吃,让传统文化在生活场景中融入人们的心田。作为省级重点文旅项目,它的落成将填补当地高端文化度假的空白,成为文旅融合的新标杆。
道林古镇的蝶变升级,同样令人期待。计划总投资4000万元的水澜间高端民宿,盘活古镇渔人居、却尘居资产,打造精品客房。一个个新项目的落地,让宁乡文旅产业增量更优质,存量更鲜活。
融合共生,新故事谱时代华章
盘活存量与引进新项,不是孤立的“两条线”,而是交织共生的“一张网”。宁乡通过资源整合、业态融合、品牌塑造,构建起全域文旅发展全新格局,让“点上出彩”汇成“面上开花”。
在资源整合上,宁乡将散落的文旅珍珠串成“精品项链”。炭河古城与炭河里青铜博物馆联动,让游客在体验西周风情演艺的同时,通过全息投影感受青铜器的魅力,“文化+科技+旅游”的模式年接待研学团队超5万人次,文创收入节节攀升;密印景区提质后,新增文化绿篱墙、沩山市集等场景,与沩山漂流、天龙峡溯溪形成“禅意文化+生态休闲”线路,2025年三大漂流接待游客19.5万人次,门票收入2300万元;南太湖文旅项目向西衔接沩山山水,向东呼应长沙方特热度,一条“山水观光+主题娱乐+田园体验”的精品线路正在成型。
产业融合让文旅价值不断延伸。湘菜书院对灰汤温泉谷酒店旧址进行改造,集餐饮、研发、人才培养于一体,将举办美食节、乡宴大赛,推动湘菜与文旅融合;巷子口智伯航空飞机研发体验中心,以2亿元投资升级为A类机场,开展飞行员培训、航空体验等项目,打造低空经济高地;灰汤高速文旅驿站将闲置办公楼改造为中高端温泉民宿,实现“交通+旅游”的无缝衔接……“文旅+农业”“文旅+工业”“文旅+交通”“文旅+航空”的多元融合,让宁乡文旅产业边界不断拓宽。
政府的精准服务,则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针对存量资源项目,宁乡市成立专项工作组,提供规划设计、政策咨询等“一对一”服务;针对新引进项目,优化审批流程,落实税收优惠、用地保障等政策,从洽谈引进到落地建设全程跟踪。2024年以来,宁乡新引进落地1000万元以上文旅项目27个,总投资超过35亿元,政策红利正转化为发展实效。
文旅产业的提质增效,最终惠及民生。炭河古城、炭河里青铜博物馆带动周边餐饮、民宿发展,资福窑项目让本地陶工重新就业,南太湖文旅项目将创造超300个就业岗位……数据显示,宁乡文旅产业带动相关从业人员近10万人,让群众在“诗与远方”中分享发展成果。
千年楚沩展新颜,文旅融合谱华章。9月26日,第四届长沙市旅发大会在宁乡成功举行,有力提升了宁乡的整体旅游形象,推动各景区持续上新文旅项目、优化体验活动、创新产业业态,宁乡正以“盘活存量资源”夯实基础,以“引进新项目”拓展空间,让文旅产业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载体”、增进民生福祉的“幸福源”。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五彩宁乡”的画卷越绘越美,文旅融合的故事将更加精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